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3版:今日绍兴

调解团队各显身手 矛盾纠纷化于无形

越城区倾力打造民间调解品牌守护一方和谐

何秦江

  把社会力量整合起来,做到人民内部矛盾由人民自己解决。越城区在人民调解上做好“保质纯味”的文章,力避人民调解姓“公”不姓“私”、姓“官”不姓“民”的惯行短板,返璞归真,倾力打造众多民间调解品牌,守护一方平安。

  “越城区连续11年被评为平安县(市、区),离不开民间调解员的踏实付出。”越城区司法局史赛平说,“只有从小事做起,从基层做起,充分调动各类民间调解员的能动性,才能形成‘大调解’的工作合力。”今年上半年,该区调处各类纠纷的成功率达到98.9%,民间调解已成为维护社会稳定与人际和谐的有效抓手。

  专人专调,

  集约化处理社会矛盾

  退休后耐不住寂寞的徐晓源,当上鉴湖镇人民调解员已有些年头。他是为做事而来,不计得失。

  每个工作日,他或到镇政府“坐堂”,或到村里“接诊把脉”,让群众有理讲理,有怨诉怨,有结解结。

  2012年,越城区通过公开筛选,聘任了8名有公心、有热心、有耐心、有经验、懂法律的退休干部,走进所辖8个镇街,与群众面对面,直面矛盾纠纷,做到在搜寻案源上不懈怠,在破解矛盾上不回避,按月足时到农村、社区下访,了解社情民意,宣传法律政策,接受群众投诉,第一时间作现场调处或善后处理。

  2013年,某镇发生一起河道打捞员坠河死亡的意外事件,同年,某街道又发生一起环卫工摔倒引起脑中风瘫痪事件。事件发生后,人民调解员以第三人身份适时介入,当好政府与群众的“娘舅”,从中斡旋调停,说好中间话、公道话,控制事态,有理有据、有礼有节地解决了这两起矛盾。

  4年多来,徐晓源等8名人民调解员,共解决处理社会矛盾 976件,涉案金额18450.88万元,提供信息预警、建议300余条,担当起了导航员、信息员、宣传员、调解员的“四员”重任。

  农村、社区是一些社会矛盾的突发点和集结处,把最基层的社会矛盾交给第一线的人民调解员处理,是越城区集约化处理社会矛盾的基本思路。

  府山街道水沟营社区两居民住户楼上楼下管道漏水,修复总管道需要6户居民的“无因”出资,久拖8年得不到自行解决,上访信访不断,法院诉讼两年无法下判。社区人民调解员通过近一年半的努力,反反复复做6户居民的工作,终于解开了久拖8年的链锁式纠纷。塔山街道鲁迅中路某号居民,为车棚物权问题,11年中,多次到法院起诉,多次到有关部门投诉,因证据问题一直得不到解决。社区人民调解员从细节入手,调查取证,据理力争,还原了事实真相,为该居民要回了车棚。

  鼓励人民调解员多办案、办好案,既加压力也给动力,越城区相继开展优秀调解案件、民间调解能手等评选,实行以奖代补,激发基层人民调解员的干劲和热情。越城区委有关负责人说,“基层矛盾在基层得到解决,上边的压力减轻了,和谐的空间更大了,调解的说服力、公信力更强了,矛盾反复、留下后患的概率更小了。”

  民间团队,

  分散性解决乡邻纠纷

  哪里有纠纷,他们就赶到哪里,哪里有居民的诉求,他们就想方设法去解决。306名清一色的老党员、退休老干部,很喜欢“和事佬”的名头和案件调解后的成就感,不图回报。这就是被群众亲切誉为“306和事佬”的蕺山街道民间调解团队。

  影响较大的北方人火锅店爆炸案,正是他们分散劝说、各做工作,才得以成功解决。2013年3月27日,市区北方人火锅店因煤气泄漏发生爆炸,震波50米范围内7家商店损坏,36户住户门窗、墙壁、顶棚等受到影响,损失较大。十余名和事佬主动向有关部门请缨,利用在辖区地头熟、人脉好的优势,挨家挨户串门,面对面、背靠背做工作,明法析理,以德化人,使双方赔偿距离一点一点缩近。

  稽山街道“七缸社”协会是又一支典型的民间调解团队。“七缸”得名于绍兴传统的储物器“七石缸”,由众多乡贤、乡农组成。由他们来联手化解矛盾,农民、居民看得见、信得过,调解有距离达不成意愿有可能激化矛盾的不要紧,调解成功后一方陷入经济困难的也不用担心,协会帮你解决。由乡贤出资的60万元基金灵活地调节了矛盾的宽紧,抑止了事态的发展,扶贫济困,化险为夷,目的只有一个:保一方平安。

  类似“和事佬”“七缸社”这样的民间调解团队在越城区各地还有很多,如“鉴湖老娘舅”“拆迁调解人”“东湖娘家人”等,在当地都小有名气。群众说,要感谢这些民间的热心人士,因为有了他们,才多了一份地方安宁,多了一份社会和谐。

  贤人能士,

  回笼式调停民间纠纷

  贤人能士走近百姓听取社情民意,利用自己的“威望”和公平公正公道的调解口碑,回笼风险,破解矛盾。这是越城区利用民间贤人化解矛盾纠纷的又一路子。

  裘国民,一位从教40余年的乡镇教师,退休后,成立了“裘老师工作室”。老裘为人公正,敢说真话实话,乐于主持公道,深得当地群众的拥戴,两年多来,经老裘调解的案件达到551件,平均每天接手一件,解决争议标的1700余万元,被群众亲切地称呼为“裘说法”。老裘调解案件总忘不了以案说法、以理服人,用他的话说,“调解一件、教育一批、影响一片”,“调解不是目的,用法制和道德潜移默化地提高人的素质、在源头上预防矛盾纠纷发生才是治本所需。”老裘在调解案件的间隙,经常走村入户,给乡亲们讲法律、送书籍。名气大了,招牌亮了,四面八方找他的人更多了,连外地乡镇也慕名而来,老裘忙得不可开交,可他还是不亦乐乎。群众都说,老裘公道,我们愿意找他,愿意给他面子。

  孙新育,一位热心公益事业的乡镇法律工作者,他说,调解他也没啥秘诀,就是喜欢揽许多“份外事”。2012年,他所在乡镇发生一起工伤死亡事件,汇聚而来的死者家属20余人围堵在镇政府和企业门口,孙新育站出来了,通过一番解说,他把20余人带到了一处会议室,在调解的三天三夜里,他又是安抚、又是规劝、又是说教,平息情绪,缓和气氛,寻找调解的有利时机和最佳切入点,最后终于让死者家属心服口服接受了他提出的调解方案。五年多来,仅孙新育调解的工伤死亡或意外死亡事件就超过30起,可圈可点的是,这都是他没有报酬的份外事。

  近年来,越城区还先后标立了“大姐来帮忙”“牛哥调解室”“老钟工作室”等一批热心于民间调解的志愿者,亮出了“调解直通车”“欠薪来找我”等名头招牌,不断提升民间调解的广度和深度。

  小纠纷“婆婆妈妈”,大矛盾“雷厉风行”。越城区正是依靠这群民间调解人,有力地把矛盾化解在基层,把纠纷消灭在萌芽。


浙江日报 今日绍兴 00023 越城区倾力打造民间调解品牌守护一方和谐 2016-07-27 浙江日报2016-07-2700013 2 2016年07月27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