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美丽乡村·家谱里的秘密

省方志学会常务理事、浙江古籍出版社总编辑寿勤泽——

这里有世代守护的价值观

  国有史,县有志,家有谱,就像水有源、树有根一样。国史与方志记载的是国家和地方的历史,家谱记载的是一个家族的历史。一部家谱,是一个家族绵延生存史的生动写照,记载着同宗共祖的血亲世系人物的图谱,蕴含着极为丰富的历史信息。从一定意义上来说,修好家谱与编好国史、方志一样重要。因此,中国难以计数的家谱与正史、方志,越来越引起世界各国学者的重视。

  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

  我国是世界上编纂家谱历史最悠久的国家,已有3000余年历史。家谱起源很早,早在商朝武丁时期,甲骨文上已有氏姓世系的记载。据史料记载,成型的家谱起自春秋,成于汉代,兴盛于唐宋明清,延续于当代。著名的宗谱如山东曲阜孔氏,自春秋战国开始,世代传承修谱,迄今2500余年没有中断,令人惊叹。

  家谱有各种称谓,古代皇室宗亲的家谱称为“玉牒”,士大夫庶族家谱则有宗谱、族谱、支谱、房谱、通谱、家乘等等称谓。

  家谱是一座数量巨大的地方文献资料宝库。家谱的体例,通常包括序言、范例、谱系、恩荣、家传、艺文等。民间人士将序言与范例通常称之为“谱头”,家谱著录本姓始祖为世系开始,逐项记载本族渊源来由、迁徙经历以及修谱原由等,序言一般邀请颇具声望的名家撰写。谱系即民间所谓的“正谱”,是世系谱表,记述家族人丁生卒、传嗣、娶适、殡葬等情况,涉及社会经济、地理环境、名胜古迹、官员行状、科举考情、风俗民情、婚丧嫁娶等等,正其源,梳其支,清其流。举凡族中诸人,无论是奔竞于仕途的官宦,还是仰赖于泥土的农夫,均按辈分入谱。恩荣、家传、艺文则是家谱的附录内容。

  修谱是宗族的大事,太平年间大多数地方以二十年为一个撰修周期。修谱之前,祠堂族长召集各房族长议事,商议修谱的诸项事宜,择定修谱日期。吉日一到,摆香案,上供品,参拜天地,宣告修谱。经年之后,修谱大功告成,刊行成册,举行隆重庆典,分房珍藏。

  家谱,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它关联千家万户,深入百姓心底,融于乡村大地,系恋农村文脉,是不可再生的文物资源。在中国传统社会里,发挥着不可忽视的社会功能。纂修家谱,一个重要目的是希冀家族敦宗睦族、孝悌有序,宗族能得以长治久安,在家谱的范例、族规、家训、箴言里,处处都有家族教化思想的呈现。这对于家族子弟的行为规范、思想引领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谱中包蕴的优秀伦理道德观念,在维系社会稳定和谐上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纂修家谱,还有一个重要目的是饮水思源、寻根问祖,增强族人的凝聚力与向心力。参天之树,必有其根,怀山之水,必有其源,家谱所记载的血亲传统,常常成为人们命运共同体的粘合剂。此外,家谱还记录着一族一地的沿革变迁,留存了详细丰富的文化信息,成为一个资料宝库。如家谱收录的田租契约、祖山育林禁约以及因为田产墓地纠纷引起的诉讼案子判决词等等,对于了解与研究地方文化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

  敦伦促教的重要载体

  在20世纪一段较长的历史时期里,许多地区的家谱编修工作一度步入沉寂期,但在一些文化风气浓厚的地方,家谱编纂从无断绝,这是值得我们珍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我省中部的金华与南部的温州等地,修谱从未停止过。据不完全统计,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改革开放前,温州一地修谱计720余种,占到已经著录温州家谱总量的75%。据21世纪初期出版的《浙江家谱总目提要》统计,民国时期浙江修谱4498种,而新中国成立以后修谱总量为1598种。

  改革开放后,随着新农村建设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人们意识到修纂家谱的必要性,修谱的紧迫感越来越强,开始组织人力修纂。新时期修谱,对于加深内外宗亲子弟联系,促进海外游子认祖归宗,加快海内外文化交流,推动改革开放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部家谱,是连接一个家族的重要纽带。通过这条有形纽带的连接,维系族人团结,增强家族的凝聚力,调节解决利益矛盾。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说明每个地方的人们都有着不同于其他地方人们的心理倾向与文化心理。家谱的修纂,增强了人们爱乡爱土的情感,促使人们更加主动积极投身到家乡的建设上。唐宋元明清以来,各地修纂的家谱都十分重视家谱对于族人的教化作用,家谱的祖训、族规里,讲求孝义,重视尊祖睦族,重视伦常礼仪,重视教化功能。

  重修家谱,需要重视与当下社会的文化需要及价值导向有机结合在一起,体现出鲜明的时代特点。应该继续重视发挥家谱的思想影响,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思想灌注到家谱中去,发挥好引领与教育感召作用。

  旧的家谱里强调族谱的“五善”,即“本祖德也,亲同姓也,训子孙也,睦故旧也,又有其大者,则报国恩也”,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新时代我们倡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些要素,如集体观念、爱国主张、命运共同体意识等等。家谱应该继承古旧家谱重视记载德行高尚之人的优良传统,家谱里“纯孝有人,殉难有人,坦率颖异秀丽有人,笃行好学有人”,所记录的宗族子弟各方面的杰出人士,一定会成为当地每户家庭教育子弟的表率与榜样。家谱应该继承古旧家谱重视家训的优良传统,总结归纳家训,引领家风建设。

  薪火相传的精神血脉

  家谱的传承与延续,应该努力做好以下几点:

  一是做好家谱的征集与保存。据不完全统计,传世的历代家谱约在三万种以上,据1997年出版的《中国家谱综合目录》统计,数量达到一万四千余种。浙江是修纂家谱最为密集的地区,据《浙江家谱总目提要》统计,省内收藏的家谱有6094种,省外及海外收藏的浙江家谱有6992种,这些家谱的谱籍地遍布各市县,是一笔不可多得的宝贵地情文献资料。通过各类文化机构广泛征集收取家谱,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尤其是各级公益性图书馆,应该把这项工作列入重要日程,及时获取各地信息,做好抢救性整理收集工作。当前,要特别重视流失于海外的家谱收集工作。

  二是深入做好家谱研究。家谱是珍贵的地方文献,对它的整理研究,是时代赋予的历史使命。在当下的研究工作中,充分重视协作机制建设。图书馆、博物馆、方志办、档案馆、文保所等等机构与谱牒文化研究机构以及地方史研究学者之间,应该建立常态的交流平台与协作机制,共享信息,交换数据,深入研讨,分享成果。

  由于历史的原因与家谱本身的特性,家谱是不公开出版的图书,不轻易外传示人,较少流传到社会上。所以,历代家谱的损毁较多就不难理解。因此,当代的家谱文化建设,一定要坚持走一条文献共享之路,让散布全国各地的研究者能够及时方便地使用文献资料。对于新修纂的家谱,一定要做好征集分类管理工作。将散佚旧谱与新修家谱一起,予以妥善保管。当前,特别要重视家谱数字化进程,家谱研究中,重视大数据的分析运用。

  三是积极深入做好家谱文化的宣传。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上谈到:“中华文明延续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也需要与时俱进、推陈出新。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这给我们的家谱工作指出了方向。

  一定要在全社会开展家谱文化宣传,让更多人增加对家谱及其社会价值的认识。如江山档案馆收藏的清同治八年(1869)木活字本《清漾毛氏族谱》,记载的是毛泽东主席的远祖世系,属于国家一级(档案)文献,富有重要的史料价值,通过对家谱的收集整理,我们可以发现不少研究中国历史的珍稀史料。因此,我们要加强对家谱文化的宣传,介绍历代世家大族的传世家谱,挖掘家谱里蕴含的历史信息,由此激发收集整理研究家谱的热情,将家谱的保存、研究、应用推向新阶段。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家谱里的秘密 00018 这里有世代守护的价值观 2016-07-26 浙江日报2016-07-2600004 2 2016年07月2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