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水法G20国花精品国画展在杭启幕
西子湖畔,写意国花尽绽放
记者 刘慧
本报杭州7月24日讯 (记者 刘慧) 中国的牡丹、美国的玫瑰、俄罗斯的向日葵、法国的鸢尾与杭州的桂花……如此美妙地同时呈现在如诗如画的园林里。7月24日,“湖上留香——何水法G20国花精品国画展”在杭州花港公园马一浮纪念馆开幕。
国花是指一个国家用来作为自己国家象征的花,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一个国家通过自己的国花可以展示文化及历史。此次画展集中展示了何水法以G20峰会成员国国花为题材创作的国画精品,采用扇面的艺术形式呈现,布展中又融入了主题插花作品,将国画、扇文化、园艺等中国传统的经典表现艺术融为一体,达到一种跨界、融合、互补的艺术之美。
天清野旷,时有幽香。何水法解释,本次展览的主题为何称之“湖上留香”,“湖上”代表西湖,“留香”有流传美好声誉之意,同时“香”代表百花之香、文化之香,花港有诗“花家山下流花港,花嘬鱼身鱼嘬花”,即明确了“以花会友”的活动主旨,又寓意着本次展览留香四溢。
当提到本次画展的创作缘起时,何水法高兴地说:“G20峰会在杭州举办,我首先想到的就是以画作表达欣喜之情。国花是一个国家文化的象征,而创作成员国的国花恰好能够与G20相联系。很多花是我经常画的,比如土耳其的国花郁金香、日本的樱花、印度的荷花等。用传统的笔墨和现代精神画下G20成员的国花,本身非常有意义。”这些年,何水法坚持到各地去采风写生,其目的也是发现更多的花卉品种,以拓展创作题材。
漫步展厅,何水法还给观众特别介绍了一幅他自己最满意的作品——国色天香。在每个中国老百姓的心目中,牡丹是百花之王,是中国的代表和象征。“牡丹是我最喜爱创作的元素之一,不苟且、不俯就、不妥协、不媚俗,倾国倾城,国色天香,虽美却不吝惜生命,坚守每一次的绽放都是最完美的呈现。”何水法说。
烈日炎炎,湖风习习,躲进小楼,扇里看画,同赏G20成员国花,共十里湖山同醉。展览现场,许多中外游人也跟随何水法的画笔倾听G20成员国花展背后的故事。德国的国花是矢车菊,普鲁士皇帝威廉一世的母亲路易斯王后,在一次内战中被迫离开柏林。逃难途中,她和两个孩子被敌方追赶。发现路边盛开着蓝色的矢车菊花丛,她就把两个孩子藏在花丛里,并且用这种花编成花环,戴在9岁的威廉胸前。花环使孩子们保持安静。后来威廉一世加冕成了德意志皇帝,仍然十分喜爱矢车菊,认为它是象征皇室的吉祥之花,因此被奉为国花。法国人把鸢尾作为国花,一种说法是象征古代法国王室的权力。相传,在法兰克王国的第一任国王克洛维洗礼的时候,得到了一件礼物——鸢尾花。此后法国人纪念自己始祖,便把鸢尾花作为标志。从公元12世纪起,法国的国徽上便出现了鸢尾花的图案。另一种说法是,法国人民用鸢尾花表示光明和自由,象征民族纯洁、庄严和光明磊落。
在何水法的眼中,花港公园的蒋庄是中国园林的经典之作,蒋庄更是以“两面长堤三面柳、一园山色一园湖”的建筑特征,成为浙派园林的典范之作,马一浮纪念馆就坐落于此。一代国学大师马一浮先生在此居住17年之久,马老先生被称为“中国现代理学家”,又被西方国家称为“中国当代的孔夫子”。G20峰会即将在杭州举办,杭州将要给世界呈现“历史和现实交汇的独特韵味”,经典园林景观与G20成员国花完美相融,一代国学大师与现代国画名家跨越时空碰撞,在杭州摩擦出别样花火。
花港公园的牡丹园,是何水法最爱的地方,他常常带着学生来写生,一坐就是一天,这是繁花深处也是静心之处。展览开幕现场,何水法依然在庭园展开八尺大案,他精彩的现场绘画,带给中外观众更多“意想不到的惊喜”。
夏阳,透过树枝散落在水墨之上,只见何水法一点、一勾、一勒,从那朵盛开在宣纸上的“红牡丹”中可以看出,何水法先用淡墨勾出牡丹轮廓,再将牡丹的花瓣层层晕染开来……王者之香,妙不可言。
“每个国家的国花都饱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画又被称为写意画,我画G20成员国花,其实是画我眼中的各国风情和国家精神。”何水法希望通过G20峰会,以国花探寻国家文化,以花交友,以画会友,让世界更多地了解西湖,赞美杭州,同时也给西湖增添一层浓厚的文化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