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时评

城市需要更多丰满的细节

  当前重点是在制定每一项具体的城市政策中,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继而达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城市需要更多丰满的细节

肖 纯

  7月20日起,杭州市区内多数公交专用道将在“工作日非高峰时段”对社会车辆开放。此举无疑将提高道路的利用效率,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拥堵。

  在今年召开的浙江省委城市工作会议上,省委书记夏宝龙提出:“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形成合理路网系统,优化交通组织管理,全面落实公交优先战略。”

  有人也许会犯嘀咕:“既然是公交优先,为何要将公交专用道让给社会车辆使用?”其实两者并不矛盾,反而标志着城市交通组织管理更加灵活,是城市治理能力的重大进步。

  公交专用道本意是鼓励更多人选择公交出行。一般来说,开设公交专用道意味着非公交专用道会更加拥挤,交通组织管理将面临更严峻的考验。公共交通再发达的城市,也不可能完全抛弃私家车。

  其实,一些市民对私家车主存在着偏见,觉得他们是强势方,代表着某种特权。为了公共利益,牺牲他们合情合理。实际上,每个人的权利都不应该被忽视。有温度的城市治理,兼顾各方利益、回应各方诉求,让每个人都觉得自己是城市的一份子。

  很多城市在交通管理上下了重拳铁腕,付出和收获都值得肯定。但随着城市治理理念逐渐取代了旧有的城市管理观念,就需要进一步激发市民主体意识,提升市民的获得感。没有力度的城市治理注定收效甚微,但一味注重力度而忽略温度,会让城市失去活力和感召力,最终失去竞争力。

  一些城市“顽疾”之所以久治不愈,一个深层次原因是城市治理力度越大,越无法形成合力,城市往往旧病未除、新病又生。再宏大的城市也不能停留在纸面上的规划,更不能止于修好硬件设施就再不管不顾。城市的核心是人,如果城市治理没有思考如何让市民生活得更加舒适便利,这无疑背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工作导向。

  人是社会的主体、历史的主体,也是所有人类活动的主体。理想的城市治理模式,首先需要体现对市民的尊重。无数事实证明,城市治理只有把“人”放在心上,才能行之有效。这也考验着城市管理者,任何一项政策的出台都需要科学论证、谨慎对待。唯有以人民为中心的城市工作导向,才会让城市富有温情,继而让城市生活抵达美好。

  此外,中国城市治理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误区,认为城市治理都是行政部门的分内之事,往往忽视了社会共治。城市治理作为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如果将责任全部丢给行政部门,不仅行政部门不堪重负,管理效率和效力也难以保证。

  只有丰富城市治理细节,唤醒市民的参与意识,寻找不同利益群体最大的价值公约数,从末端管理向源头治理转变,通过引导、协商、沟通、参与,最终实现多元共治的城市治理模式。

  共治是城市治理的题中之义。而共治建立在一定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的基础上。当前重点是在制定每一项具体的城市政策中,尊重市民对城市发展决策的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鼓励市民通过各种方式参与城市建设和管理,继而达到城市共治共管、共建共享。

  我们当前处于城市发展与转型时期,更需要鼓励公众参与,让建言献策取代对抗抱怨,推动市民与城市管理者在良性互动中分担责任,从单向管理走向合作共治。

  虽然公交专用道将在工作日非高峰时段对社会车辆开放,只是城市治理中的一个细节,但正是一个个细节,促成了改变的契机。我们的城市正是通过细节的丰满,赢得更多尊重、信任和认同。


浙江日报 时评 00007 城市需要更多丰满的细节 2016-07-22 浙江日报2016-07-2200008;浙江日报2016-07-2200010 2 2016年07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