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迎接G20 当好东道主

兰溪市民捐献
3件蚕桑藏品

  本报讯 (见习记者 何贤君 市委报道组 王莹) 这几天,看着手机里收到的一则短信,唐建华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给他发短信的人,是中国丝绸博物馆陈列保管部主任金琳。短信中说,目前正忙于改扩建的丝绸博物馆已列入今年9月G20杭州峰会接待项目,而唐建华捐赠的藏品就在丝绸系列展示之列。“没想到传家宝能在G20峰会期间向全世界展出,太激动了。”

  故事要从唐建华的父亲唐德恩说起。在兰溪,他可是一个很不简单的人物。唐德恩1905年出生于兰溪一个书香门第,在清末秀才私塾和教会学校接受基础教育,1926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甲种蚕丝学校,先后在嘉兴大有第三蚕种制造场、兰溪县立濲江蚕种制造场等处任技术员。

  如今,虽然父亲早已不在,但他流传下来了三样老物件。这头一件,就是唐德恩在嘉兴大有第三蚕种制造场的任职证明,证明他自1930年至1931年任该制造场技术员。据1987年版《中国农业百科全书》蚕业卷记载,大有蚕种制造场1926年创办于江苏吴县,是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最大的蚕种生产经营企业。第二件是唐德恩在兰溪县立濲江蚕种制造场任职的聘书。这份聘书拟于1932年1月,落款为场长童国棠,聘书有效期为一年,注明了唐德恩的月薪为30元整。这是一份保存良好的民国时期人事档案,对于研究民国时期蚕桑工作具有参考价值。最后一件宝贝,则是一把历经了半个多世纪的切桑专用钢刀。

  杭州中国丝绸博物馆工作人员看到唐家的藏品照片后,就提出了捐赠的建议,这一想法与唐建华不谋而合。“‘一家之宝’放在家中只有自家人看,被专业机构收藏,可以向公众讲述历史。”唐建华深明其理,与家人商量后,很快就同意捐献藏品。


浙江日报 迎接G20 当好东道主 00004 兰溪市民捐献
3件蚕桑藏品
2016-07-22 1780361 2 2016年07月22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