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实发展新理念 开辟发展新天地(下)
浙江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
中国推进“富起来、强起来”
发展的基本优势
我国要顺利推进由中低收入发展中国家向中高收入基本现代化的“富起来、强起来”发展新阶段转变,不但要遵循人类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发展的一般规律,而且还要遵循中国自己独特的发展规律。我国是一个人口众多的社会主义国家,又有独立完整的经济体系和历史文化,因而中国的转型发展必然具有自己特殊的规律和优势。
习近平同志在“七一”重要讲话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当今世界,要说哪个政党、哪个国家、哪个民族能够自信的话,那中国共产党、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华民族是最有理由自信的。有了‘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的勇气,我们就能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就能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
有坚强的中国共产党执政领导
在社会转型时期,通常是各种社会资源分流、各种社会力量分散、各种社会思潮分歧、各种社会组织分化、各种社会矛盾多发时期,客观上需要强有力的政党执政和政府统筹,才有可能比较顺利地推进转型发展。
一个政党的力量首先取决于它的科学理论。马克思主义是我们党的精神旗帜,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习近平同志指出:“95年来,中国共产党之所以能够完成近代以来各种政治力量不可能完成的艰巨任务,就在于始终把马克思主义这一科学理论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并坚持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具有自觉把握社会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无私无畏造福民族和人民的品格、强大的组织动员和统筹协调的整合能力、勇于改革创新担当的意志和丰富的执政经验。所有这些,能为我国的转型发展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强有力的理论、思想、组织和执政保证。
有独特的道路和制度优势
如果说科学理论指明了中国社会的发展方向,那发展道路则是实现这个方向的基本路径和轨道,而社会制度是发展方向、发展道路的现实展现和规则保障。发展方向和发展道路不具体落实到发展制度上,就不可能转化为稳定有序的社会实践。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制度决定成败。
社会制度是社会运行和活动的基本规则,是规范、调整各种社会利益关系及其矛盾冲突的基本方式,具有基础性、全局性、强制性、稳定性、持久性,其核心要义是平衡协调效率与公平、公权与私权之间的关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文化的基本制度,借鉴了人类政治文明和社会制度的合理成果,承继了中国优秀的历史传统文化,改革了以往过于高度集中的社会主义传统制度弊端,结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和世界发展的时代实践,坚定地实行改革开放,创造性地开拓了独特的发展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各个领域,都比较好地体现和平衡了发展效率与发展公平、社会公权与公民私权之间的关系,从而能很好地处理和协调好各种社会利益、社会矛盾,保持社会的高效运行和有序稳定发展,保证社会公民共享发展成果、逐步实现共同富裕,这就为成功迈上“富起来、强起来”转型发展的新阶段,提供了良好的社会制度基础。
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和市场潜能
我国地域辽阔,东西南北中各地发展差距大、互补性强,尤其有13亿多人口、9亿多劳动力,使得中国国民经济体系比较独立完整,区域发展空间广阔,市场需求和潜能巨大,因而中国经济在相当程度上有着自我构建、自我发展、自我增长的资源优势,其发展韧性和回旋余地也非一般国家所能比拟的。这就为缩减发展转型期的代价、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了重要的区域广阔、内需充足、市场潜力大等客观条件。
有坚实的发展成就
新中国建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并进入了新阶段,我国经济总量已达到10万多亿美元,稳居世界第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目前虽然只有8000美元左右,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70%左右,但已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我国的经济竞争力、科技创新力和文化影响力,也都有了新的提升。尤其我们党和国家对转型发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规律性、艰难性及基本特征早有科学预判,提出了一系列发展理念和举措,无论是经济增长与结构调整、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关系,还是人与自然生态、城乡区域协调发展,也无论是贫富差距、各种群体利益平衡,还是国际市场的竞争合作,坚持统筹部署,协调处理,使“转型”与“发展”保持良性互动的“合理区间”,积极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正阔步迈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阶段。所有这些发展成就和发展经验,都为我国继续推进“富起来、强起来”的新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有深厚的文化优势
历史是继往开来的演进过程。我们只能在历史、前人的基石上耕耘。经济发展是社会各种资源、各种要素互动的结果,历史文化是其中很重要的发展基因。中华民族具有源远流长、川流不息、深邃厚实的历史传统文化,历经数千年沉淀磨砺而传承下来的优秀文化,业已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发展源泉,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共同精神家园,是一代代中华儿女自强不息、艰苦创业、追求美好梦想的强劲动力。这就是我们的文化自信。习近平同志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毫无疑问,中华民族这些独特的精神文化和深邃的文化智慧,将继续激励我们继往开来、奋发图强,战胜“中等收入陷阱”的严峻考验,顺利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向着“富起来、强起来”的成功跨越,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推进“富起来、强起来”发展指明了新方位
当代中国全面推进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其艰巨性和面临的挑战是不言而喻的。我们要按照“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努力使未来的发展成为“更加注重效益质量、注重创新驱动、注重公平公正、注重绿色发展、注重对外开放”的科学发展,从而实现向“富起来、强起来”阶段成功转型发展,创造新的发展奇迹。
更加全面的发展目标
我们党提出五大发展理念,就是为了引领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顺利推进转型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推向一个更高的历史发展新阶段,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五大发展理念更加突出了我国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等各项事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展的时代性、全面性、平衡性、协调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从而赋予了全面小康社会新内涵和新要求,指明了我国未来相当长一个时期发展的新方位和新航向。五大发展理念及其发展举措,表明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形成了引领我国今后发展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为深化改革开放、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
更加强化的发展动力
经济转型时期最核心的难题是新旧动力的转换。因为,无论是经济增速下行、经济结构不合理,还是增长方式粗放,也无论是增长质量效益下降,还是企业成本上升、经济国际竞争力不足,其根本原因都在于经济社会发展动力不足:原来那种以资源、劳动力、资本投入扩张和外向带动为主的增长模式已日趋动力弱化,而以科技创新为主的新动力又尚未形成。
现阶段,我国创新能力还不强,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这是我国经济发展中的“阿喀琉斯之踵”。当前,世界范围内正在孕育兴起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浪潮,给增长动力转换带来了新机遇,也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如果科技创新搞不上去,发展动力就不可能实现转换,我们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会处于下风。
为此,我们务必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把人才作为支撑发展的第一资源,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作为我们发展的基点和“牛鼻子”,在创新中谋转型,在创新中求突破,推动我国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眼下,要紧紧依托“互联网+”等平台的新产品、新技术、新业态、新模式不断涌现的新机遇,在全社会进一步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活力,使创新资源得到更有效率的配置,以创新驱动实现动力转换的氛围更快形成,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
更加协调的发展“要诀”
转型发展时期不但经济增速下行、发展动力不足,还通常表现在经济、城乡、社会结构等领域原有平衡关系被打破,而新的均衡关系尚未形成,因而会导致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不协调更显突出,甚至会因某些短板而引发“木桶效应”。所以,注重协调发展显得十分重要,是对执政能力和统筹能力的重大考验。
我国发展不协调是一个长期存在的问题,突出表现在区域、城乡、经济和社会等关系上。在工业化、城市化快速发展的情况下,特别是到了“转型发展”阶段,我们更要坚持统筹协调发展,发挥整体复合效能。
为此,我们要更加注重突出发展的全面性,系统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和党的建设;更加注重突出城乡发展的统筹性,在加强城镇建设的同时,用更多的资源和力量去加快农村发展,尤其要尽快让7000多万贫困人口脱贫;更加突出区域发展的均衡性,推动东西南北中各个区域的协调发展;更加突出发展的公平性,确保机会、收入、财富等朝着平等共享的方向发展;更加注重发展环境的和谐性,加强生态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更加注重发展的国际环境,提升开放和国际化水平。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协调发展是制胜要诀。协调既是发展手段又是发展目标,同时还是评价发展的标准和尺度;是发展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是发展平衡和不平衡的统一;是发展短板和潜力的统一。我们要深刻领会习总书记这一闪烁着唯物辩证法思想的重要论述,按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总体布局,全面把握好发展的局部与全局、发展节奏的快与慢、发展时空的先与后、发展布局的重与轻等辩证关系,正确处理好发展中的重大关系,不断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整体性。
更加美化的发展环境
建设“美丽中国”是全面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也是我国转型时期十分突出的重要任务。
气候等自然生态环境是一个全球性难题,而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大力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是当今时代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基本方向,也是可以形成很多新增长点的发展领域。我国过去粗放的增长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导致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人民群众对绿水青山、清新空气、干净饮水、安全食品、优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强烈,生态环境恶化及其对人民健康的影响已经成为我们的心头之患。坚持绿色发展,缓解生态环境的退化恶化,显得十分迫切。
要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问题,就要坚定地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绿色文明发展道路,全力倡导生态文明,全面建设美丽中国,为子孙后代留下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环境,也为全球自然生态环境安全作出中国的贡献。
更加广阔的发展格局
开放是赶超发展的必由之路。自人类形成世界市场后,闭关自守永无可能实现现代化。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中国更需要融入全球市场,借助世界资源,奋起直追、“弯道超车”,缩小与发达国家发展差距,实现经济社会的现代化。
开放发展注重的就是要解决发展的国内外联动问题,开拓广阔的国际市场空间,形成全球性、互补性、互利性的发展大格局。目前,我国开放格局正处于战略性转型的关键时期,如何加快由货物贸易为主向服务贸易转变、低附加值出口产品为主向高附加值产品转变、实物资本为主向金融资本转变、利用外资为主向资本走出去转变等,都是我们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提升开放水平所面临的课题,尤其是当今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局面正发生深刻变化,全球经济治理体系和规则正面临重大调整,对外开放在深度、广度、节奏上都是过去所不可比拟的,外部经济、金融资本等带来的风险压力之大,也是过去所不可想象的。
为此,我们必须坚持对外开放,主动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充分运用人类社会创造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和有益管理经验。不断提高把握国内国际两个大局的自觉性和能力,不断提高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和应对国际经贸摩擦、争取国际经济话语权的能力;不断完善对外开放区域布局、对外贸易布局、投资布局,加快实施自由贸易区战略,形成对外开放新体制,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深刻认识“一带一路”建设对扩大开放和推进经济外交的重大战略意义,以点带面、串点成线、扩线成片,形成开放新格局。同时,还要积极推动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的改革完善,主动承担与我国能力和地位相适应的国际责任和义务。
更加合理的发展价值
一切发展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要。满足人的需要是发展的结果也是新的发展的动因。为什么发展,如何实现满足人的需要的发展,是人类社会在发展历程中面临的根本问题,更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必须解决好的基本问题。
发展满足人的需要,就是发展的目的归宿,或者说是发展的价值指向。社会是社会成员的共同体,发展过程人人共同参与,发展成果人人共同享用,就是合理的发展价值观和理想目标。当然,实现这个价值目标是一个历史过程。我们既要摈弃那些不切实际的平均主义,又要反对“任性”的贫富两极分化现象,在公平与效率之间把握好合理张力。共享发展就是要注重解决好社会公平正义问题。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基本制度优势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共产党人一贯坚持的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我们要尊重因人们的劳动、才能、智慧、资本等不同而带来的合理差别,也要调动全体人民推动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还要照顾好因种种客观原因造成的困难人群。这样,我们国家的发展才具有最广泛、最深厚的不竭动力。
目前,我国分配不公问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较大。在司法、文化、教育、公共治理等领域,公平正义问题不同程度存在。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目前还有一些不完善之处。因此,我们必须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绝不能出现“富者累巨万,而贫者食糟糠”的现象。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让人民群众有幸福感、获得感,这就是我们中国共产党人致力于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目的之所在。
更加有效的发展体制
转型发展阶段,通常也是加快改革创新时期。
在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背景下,随着发展理念、发展目标指向、发展方位、发展动力、发展时序步骤、发展生态环境、发展全球化格局、发展价值观以及国内外发展实践的新变化,过去已经适应、习惯的发展思路、发展方式越来越不适应了。过去一个时期以来,为什么发展方式转变步履艰难,为什么经济增长压力越来越大?其基本原因,除了路径依赖的惯性外,就是发展理念、思路创新不足,甚至有意无意地还固化了一些不合理的体制机制与行为模式。为此,必须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转型发展,倡导新的实践探索,推动新的改革创新,并将改革创新实践中形成的成功经验,转化为更具活力的发展体制和机制。
我们务必清醒认识到,五大发展理念及其贯彻落实,既是事关我国当下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也是推动我国未来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刻变革。五大发展理念不但促进发展方式、发展动力、发展导向、发展路径、发展重心的深刻变革,必然还会推动发展体制机制的深刻变革。比如,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机制、国家宏观经济调控体制机制、国民收入分配体制机制、实体经济与金融资本经济相互促进的体制机制、城乡发展一体化体制机制、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体制机制、社会民主法治和社会治理的体制机制、开放型经济和参与国际事务的体制机制、社会保障和基本医疗卫生体制机制,甚至还包括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的体制机制等等,都将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下,进行新的改革创新,进而形成更有效、更完善、更成熟、更定型的制度体系。
新理念引领新实践,新实践促进新变革,新变革造就新优势,新优势推动新发展,新发展造福全体人民。这是我国转型发展所应达到的效果。
中国成功实现“富起来、强起来”转型发展的时代意义
中国顺利推进并成功实现“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性发展,不但开创中华民族文明进步的重要途径,而且将对世界现代化进程、人类文明进步产生巨大影响,可以说是人类文明历史进程中的伟大的新创举。
发展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社会的永恒主题。从经济发展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从经济社会发展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从资本主义方式的发展到社会主义方式的发展,特别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都充分展示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强大力量:不仅科学阐释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更有力地塑造了人类社会的发展。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坚持发展的合客观规律性与合人民利益的价值性的统一,坚定地走科学合理的文明发展之路。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继往开来,创造性地把人类现代化发展普遍规律与时代现实、中国国情有机结合,深刻把握“转型发展”的普遍特性和现代化进程中的中国特有规律,并创造性地统一起来,开启了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发展之路。而中国“富起来、强起来”的文明发展之路,无疑既要借鉴人类普遍的文明发展成果,又要有自己独特的发展内涵和轨迹,走出有中国特色、中国气派、中国风格的现代化发展之路。这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使命所在。
在我们这样一个具有13亿多人口、幅员辽阔、发展极不平衡的多民族大国,要走出人类史无前例的现代化文明发展之路,可以说,既开创了源远流长的中华民族文明发展的新时代,又开辟了世界现代化发展进程的新天地,创造了人类文明进步的新道路。这将有力地说明,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制度是科学先进的,是有强大生命力的;中国人民和中国共产党人是有自己的历史定力、历史担当和伟大创造力的。中国现代化建设道路的成功实践,对世界上发展中国家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以及加快现代化建设进程,都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
实现中国梦,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人类文明发展史上一个新的奇迹,也是中华民族为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习近平同志庄严宣告:“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完全有信心为人类对更好社会制度的探索提供中国方案。”
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中国人民有信心、有能力,也有条件、有优势去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发展,能够成功跃上“富起来、强起来”的历史新高点,共圆中国梦。
(执笔: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座教授王永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