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齿”立威,织“网”成茧
吕苏娟
以新《环境保护法》为“齿”,以“天网工程”和百姓参与为“轮”,滚滚向前,织“网”成茧,网住一切违法“主体”,掐灭一切违法“苗头”,最终羽化成蝶,成就另一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绝世美景。
扬“齿”立威,织“网”成茧
吕苏娟
近日,绍兴市对一家企业篡改、删除监测数据和大气污染物超标排放的违法行为,处以93万元罚款,并将两名责任人移送公安机关行政拘留。之后,浙江省环保厅通过官方微信公众号“浙江环保”予以曝光。这一做法获得了环保部的表扬。
数据造假,这并非个案。据统计,2015年全国共发现2658家污染源自动监控设施存在不正常运行、超标排放、弄虚作假等问题,17个省(区、市)对发现的问题立案78起。尽管当前我国已在338个地级及以上城市建立了1436个监测点位,但在“天网”持续发力的背后,仍存在数据造假的隐患,而这隐患造成的原因归根到底还在于人。为了金钱,一些企业主出卖良心,铤而走险,通过偷换软件代码、与运维公司合污等手段,进行数据造假以降低成本。但让人难以理解的是,为何这样的案件频频发生?
诚然,“天网”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但需警惕的是,一些监管部门以为有了“天网”,就可以躺在功劳簿上睡大觉。如果监管部门不重视、行动起来,那“数据造假”不过是起点,未来还会有更多违法行为出现。环保,不仅在“查”,更在“治”。这里的“治”,包含环境的治理,也包含相关企业的治理,而后者更为重要。如果管不住“产污”的源头,再大的环境治理亦不过是“打水漂”。管住企业,绝不止于管住其排污行为,而应管住企业的整个运营过程,让其找不到一丝可钻的“缝隙”。只有如此,方能真正根治。
环保,事关每一个人。去年,新《环境保护法》推出了查封、扣押等监管“硬招”,狠狠刹住了企业偷排漏排污染物之风。但“治”的同时,“管”更要跟上。为此,经过十多年努力,全国最大的物联网——污染源在线监控平台截至目前的监测数据传输率和有效率,已基本保持在90%以上。在电子监控和严打的双重夹击下,企业偷排漏排污染物的现象正在绝迹。在此基础上,环保部对外公布严重超标排放的国家重点监控企业名单,涉及19省(区、市)的95家企业,对违法企业而言,无疑是又一记“重拳”。
公布“黑名单”,是提升环保效率的有效途径,也是社会征信体系建设的必然选择。当前,我国征信体系建设虽已取得初步成效,但离建成和完善还有很长一段路。此次,环保部公布“黑名单”及点赞绍兴之举,旨在“打假有力的要表扬,弄虚作假的要搞臭”,为征信体系的建设又加上一把“火”。但征信体系建设,需全民参与,新《环境保护法》中专门设立了“信息公开和公众参与”一章,强调让老百姓去参与环境保护,监督环境保护工作。信息及时公开,老百姓才有参与感和认同感,才能与时俱进,全方位参与到环保工作中,构筑起“人网”,让违法者真正无所遁形。
环保,永无止境。以新《环境保护法》为“齿”,以“天网工程”和百姓参与为“轮”,滚滚向前,织“网”成茧,网住一切违法“主体”,掐灭一切违法“苗头”,最终羽化成蝶,成就另一番“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绝世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