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文化

宫颈癌疫苗获批在内地上市,温医大已故校友周健造福亿万女性

他,发明了人类首个癌症疫苗

  本报温州7月20日电 (记者 徐齐 通讯员 牛亚皓 周建国) 这两天,一条消息刷爆了微信朋友圈:全球医药保健公司葛兰素史克制造的“希瑞适”疫苗获得上市许可,明年初将正式登陆中国内地市场,成为中国内地首个获批用于预防宫颈癌的HPV(人乳头瘤病毒)疫苗。这也意味着女性们在家门口就可以打上宫颈癌疫苗。

  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背后,一个名字不能不重提——毕业于温州医学院(现温州医科大学)的已故中国科学家周健博士。正是周健与澳大利亚科学家伊恩·弗雷泽博士一起共同发明了宫颈癌疫苗。

  记者与远在澳大利亚的周健遗孀孙小依取得了联系。她说:“我是在同学群里看到疫苗要上市的消息,我挺高兴。弗雷泽教授在越南,我告诉他,他回复说,‘good news(好消息)!’今天好多消息,手机爆掉了。消息振奋人心,疫苗终于可以用在所有妇女身上了。很多朋友曾组团去香港打针,现在不用去香港了,多好。澳大利亚从2006年用到现在,十年了,很有效。内地早一天用上,我很欣慰。”

  “周健是一个顶天立地的科学家,也是温医校史上最为光荣的一页,值得所有人铭记。”周健的同班、同寝室同学、温州医科大学原校长瞿佳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周健,杭州人,1977年恢复高考第一年考入温州医学院,毕业后一直从事医学研究工作。1999年,当研究成果“加德西”疫苗开始进行全面临床试验时,42岁的周健积劳成疾,突发肝病去世。

  在周健的研究成果基础上,2005年底,默克公司研制成功宫颈癌疫苗,并于2006年在美国上市。目前,该疫苗已在160多个国家和地区上市,接种超过1.44亿剂次。去年,该疫苗荣获欧洲发明奖“最受欢迎发明奖”。

  “读大学时,我们就叫他‘大科学家’。”瞿佳回忆,周健在温州医学院读本科时,就展示出与众不同的抱负。“那时,他总是用最快、最轻松的方式掌握专业知识,而将大部分时间投入到两件事:练习英语,到图书馆翻阅医学杂志、掌握医学前沿动态。”瞿佳说,周健不死读书,学习肯动脑,而且毅力非凡。

  同为温州医学院77级的周健遗孀孙小依记忆犹新:“他每天拿着收音机在操场上听英语,而且一听就是很久。”他每个周末都步行去当时的温州第一百货公司,跟着货架上电视机播放的英语节目学英语。

  1982年从温州医学院临床医学专业毕业后,周健对HPV的分子生物学产生兴趣,并在浙江医科大学读硕士期间开始研究HPV,随后通过在河南、北京、英国剑桥等地继续求学,成为该领域的专家。1990年,在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免疫与癌症研究中心主任伊恩·弗雷泽教授的力邀下,周健和孙小依前往昆士兰,研究人工合成HPV疫苗。

  宫颈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居全球女性肿瘤第二位。上世纪70年代,科学家发现HPV是导致宫颈癌的“元凶”。但是,知道了病因,去寻找解决办法,仍然是一个艰辛的过程。

  研制宫颈癌疫苗面临的最大问题是如何获得HPV。有什么方法能够制造出这种病毒呢?在昆士兰研究的前6个月,周健和孙小依几乎一无所获。

  孙小依介绍说,1990年下半年的一个夜晚,两人散步时周健突然说:“如果把L1、L2(HPV晚期蛋白、病毒壳膜的主要构成)这两个蛋白放在组织液里,能否合成病毒样颗粒?”一个月后,孙小依照着这个想法做了。他们将结果拿到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两个人惊呆了:病毒颗粒竟然合成了!它成为宫颈癌疫苗研制的关键突破口。1999年,宫颈癌疫苗进入临床试验。然而当年3月,周健却离开了……

  周健对母校一直心存感激。瞿佳说,无论身在何处,周健总是为母校尽力。1997年,周健带着伊恩·弗雷泽教授来温,促成了温医与昆士兰大学的合作。此后,两校在科研、学者交流、学生互换等方面开展了深入广泛的合作。为了让母校能尽快进入免疫与癌症领域的研究,周健从美国寄来了研究所需的试剂、最新研究文献等。

  孙小依说:“在国外,他好的食品不舍得吃,把省下来的钱用来买试剂寄回学校。他就是这么爱着母校。”

  这些年来,每年新生的入学培训上,只要讲到学校的光荣历史,周健是第一个被提到的名字。2013年,在他去世14年后,温州医科大学为他竖立了雕像。这也是温医大第一次为校友塑像。

  宫颈癌疫苗是人类发明的首个癌症疫苗。澳大利亚前总理陆克文曾在周健的纪念文集中作序,向周健博士表示崇高敬意,称赞他“使全世界千百万妇女包括200万以上的澳大利亚妇女受益”。今天,我们同样希望世人能记住这个名字——周健,记住这位对科学以及全世界妇女的健康作出杰出贡献的中国科学家。


浙江日报 文化 00013 他,发明了人类首个癌症疫苗 2016-07-21 1782372 2 2016年07月21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