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大重点工程闪亮登场
鼓励中小企业专业化精细化发展
通讯员 林洁 记者 施翼
省经信委相关负责人着重指出,“十三五”时期实施的9大重点工程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是《浙江省中小企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主要亮点,备受关注。
小微企业上规升级工程
促进创业兴业
实施小微企业万家上规。以七大万亿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年主营业务收入500万元至2000万元规模的小微企业为重点,建立“小升规”重点企业培育库,力争“十三五”期间实现新“上规”企业1万家以上。
开展“小升规”专项行动,推进中小企业股改上市。重点推进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小升规”企业股改。“十三五”期间,全省培育1000家“小升规”创业之星、5000家成长型中小企业,5000家高成长科技型中小企业,形成中小企业创业创新成长梯队。
“互联网+中小企业”工程
深化创新发展
构建中小企业互联网“双创”平台。深化工业云、大数据等技术的集成应用,加快构建新型研发、生产、管理和服务模式,促进技术产品创新、服务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和经营管理优化。
完善中小企业互联网“双创”服务体系,推进中小企业制造与互联网融合。到“十三五”期末,全省建成一批全国知名的“互联网+”创新示范平台、一批“众创空间”和专业孵化器,打造一批“互联网+制造”示范企业。
“专精特新”培育工程
推进提质增效
促进中小企业“专业化”成长,推广精益生产管理,提升中小企业“精益化”水平。引导中小企业专注核心业务,做强传统产业、做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做优科技型服务业。
培育中小企业“特色化”发展,推进中小企业“新型化”制造。重点推动智能制造技术在中小企业中的运用和推广,推进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和基础数据共享。到“十三五”期末,培育一批在国际市场具有相当竞争力、细分行业领先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人才培育工程
加强人才建设
提升企业家素质。以成长型中小企业、创业之星企业、创新型中小企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要对象,每年完成500人次以上的企业家培训。
培养职业经理人,造就一批服务中小企业的现代企业经理人,每年完成2000人次以上职业经理人培训。培养专业技能人才,造就一批满足现代产业要求的工匠,每年完成10万人次的专业技能人才培训。到“十三五”期末,对全省成长性中小企业的主要经营者、企业家进行创业创新培训,全面提升我省企业经营者的现代管理知识、理念。
中小企业与“特色小镇”
协同工程推进集聚发展
加快“特色小镇”中小企业集聚发展。重点集聚一批围绕产业链形成的具有紧密分工协作关系的中小企业,促成企业间有机联动和集聚发展。围绕“特色小镇”建设中小企业创业创新平台,培育形成新兴产业高地,成为七大万亿产业的新增长极。
到“十三五”期末,在100个省级“特色小镇”创建一批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园(基地),孵化成功一批高新技术创业企业、成长型企业、互联网+创业企业,初步形成产城融合发展模式。
中小企业绿色制造工程
促进绿色发展
推进绿色制造试点示范。每年向中小企业推广应用一批节能节水新技术、新产品,培育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和园区,建设一批绿色企业、绿色园区,降低工业废弃物排放。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低小散”整治力度。到“十三五”期末,力争淘汰5000家企业的落后产能、淘汰整治5万家“脏乱差”和“低小散”企业(作坊),建设一批“清洁生产”示范企业,资源循环利用率明显提高。
中小企业“走出去”促进工程
推动开放发展
构建企业国际合作平台。充分利用宁波港一体化、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杭州和宁波跨境电商四大平台,引导中小企业参与国际技术经济合作和投资贸易合作,强化要素全球化流动。将浙洽会、消博会、义博会、西博会等建成“一带一路”的重要桥梁和纽带。支持浙企加强与全球500强、全球新兴产业领军企业、央企、军企的全方位对接合作,提升产业层次。
培育“走出去”龙头企业,到“十三五”期末,推动一批浙企走向国际化,打造“浙江制造”国际美誉度,形成若干境外产能合作示范基地。
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完善服务体系
延伸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节点。在现有1(省枢纽服务平台)+11(市综合服务平台)+42(产业集群窗口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基本实现平台网络节点在县(市)级全覆盖,鼓励各地向乡镇(街道)和园区延伸,设立服务站或联络点。
推广小微企业服务补贴券模式,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绩效,发挥放大效应。整合利用社会化服务机构资源。全省每年组织开展公益辅导、服务对接、现场咨询等各类小微企业服务日活动1000场次以上。到“十三五”期末,我省中小企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中小企业的公共服务能力、服务质量明显提高。
融资服务体系建设工程
优化发展环境
开展中小企业产融结合创新试点。积极发挥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等相关基金等对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的引领作用。探索股权和债权相结合的融资试点,支持企业在各类股权交易市场挂牌。推广中小企业集合债、中小企业引导基金等多元化中小企业融资服务。
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担保体系,创新知识产权金融服务,鼓励建立小微企业信贷风险补偿基金。健全完善再担保和保险机制,鼓励各地探索建立保证保险等多种方式的风险分散机制。到“十三五”期末,中小企业融资多元化程度明显提高,直接融资比重进一步上升,风险资本成为中小企业创业创新的重要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