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要闻

山海为证,携手共圆全面小康梦

——闽宁对口扶贫协作20年启示录

  据新华社银川7月19日电 (记者 孙波 张旭东 马俊 邹欣媛) 20年前,在党中央作出东西部结对帮扶的战略部署下,福建省和宁夏回族自治区建立起对口协作关系。从此,武夷山与六盘山肩并肩,闽江和黄河相辉映,远隔千山万水的两省区有了不解之缘,携手向贫困发起挑战。

  志合者,不以山海为远。

  在党中央的指导下,闽宁两省区20年来守望相助奔小康,从单向扶贫到产业对接,从经济援助到社会事业多领域深度合作,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闽宁模式”,开创出一条具有示范意义的扶贫协作道路,集中展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巨大优越性。

  一种使命担当穿越时空

  62岁的谢兴昌惬意地坐在宽敞整洁的小院里,看着青枣挂满枝头,门前的村道正在翻新。他的家,坐落在福建和宁夏牵手扶贫的起点——宁夏永宁县闽宁镇。

  1997年7月15日,这是一个改变谢兴昌命运的日子——闽宁村正式奠基,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的习近平同志代表福建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专门发来贺信,祝贺闽宁对口协作的这项重要成果。

  如今,闽宁村升格成了闽宁镇,人均年收入由当初的500元增加到10360元,这个当初被谢兴昌形容为“天上无飞鸟,地上不长草,风吹沙石跑”的地方已经变成了一方绿洲,成为远近闻名的特色小镇。

  这一切巨变,正源于闽宁对口扶贫协作“二十年如一日”的久久为功。

  这是一个重大战略部署的开启——

  秉承上世纪八十年代邓小平同志提的“两个大局”的重要战略构想(沿海地区先发展起来,内地要顾全这个大局;发展到一定时候,沿海帮助内地也是个大局),在中国进入“八七”扶贫攻坚的重要阶段,1996年9月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作出了推进东西对口协作的战略新部署,其中确定福建对口帮扶宁夏。

  斗转星移,初心不忘。沿海的八闽大地与西北的戈壁旱塬,自此有了跨越时空的心手相连。

  1996年10月,由时任福建省委副书记习近平为组长的“福建省对口帮扶宁夏领导小组”正式成立;闽宁第一次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随即在福州市举行,并选出沿海的8个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市、区)对口帮扶宁夏的8个贫困县。

  5个月后,习近平同志率团来到宁夏,开始为期6天的对口扶贫考察,并在银川召开了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

  以“不到长城非好汉”的豪迈气概,同宁夏各族人民一起全力以赴、扎实有效地做好对口扶贫协作工作,为实现我们党向全世界作出的20世纪末在全国消除绝对贫困的庄严承诺,为21世纪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强者之林,做出无愧于历史的突出贡献!——习近平同志在联席会议上的讲话掷地有声;也正是在这次会议上,双方决定共同建设作为扶贫协作示范窗口的闽宁村。

  扶贫誓言,山海为证。

  两省区对口扶贫协作拉开帷幕,一干就是20年,持之以恒、风雨同舟。

  宁夏人民不会忘记——

  习近平同志倡议两省区强化顶层设计,建立联席会议制度,每年轮流举办一次,党委、政府主要负责同志出席商定协作帮扶方向和重点。20年来,闽宁联席会议从未间断,承诺的协作事项逐一兑现跟踪落实。

  习近平同志先后5次出席闽宁对口扶贫协作联席会议,在会议上发表重要讲话。他倡导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的指导原则,他提出的“创新帮扶机制,拓宽合作领域”“加大企业和社会力量扶贫协作规模和力度”等前瞻性思想,成为两省区共谋发展的行动指南。

  宁夏人民更不会忘记——

  习近平同志两次来宁夏调研指导扶贫工作。1997年4月在银川召开第二次联席会议后,他先后来到同心县、海原县、西吉县、隆德县等宁夏最贫困的地方,考察扶贫项目,慰问贫困家庭。

  2008年4月7日至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宁夏考察工作,深入银川、吴忠、固原、中卫等地农村、企业、社区和工业园区。他指出,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继续大力开展就业指导、城乡医疗救助、困难家庭学生助学、农村五保户供养、教育救助、司法援助等工作,把党和政府的关怀送到千家万户。

  “就坐在我旁边,拉着我的手,问家里收入如何,平时去哪里看病?”固原市开城镇深沟村回族老汉金学文回忆起8年前习近平同志看望他的情景,仍十分激动。“现在村里有了新的卫生室,我的老屋也翻新了,今年还打算去‘浪一浪’(游玩),想到首都北京旅游。”

  20年弹指一挥间。闽宁两省区对口扶贫协作结出了累累硕果——

  福建累计无偿援助资金13.43亿元,先后拿出30多个条件最好的县(市、区)轮流与9个宁夏贫困县(区)结对,引入项目、技能培训、产业配套等帮扶内容不断拓展,做到“宁夏所需、福建所能”;

  两省区持续推动经济协作和产业对接,有5600多家福建企业、商户入驻宁夏,总投资达800亿元,每年解决3万多人就业,4万多名贫困山区农民稳定在福建各地从事劳务,年均获得收入超过10亿元;

  素有“贫瘠甲天下”之称的西海固,GDP增长21.3倍,地方财政收入增长67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1倍,成为宁夏增长最快的地区……

  一种实践探索汇聚合力

  20年携手战贫困,20载共同奔小康。

  闽宁生态移民示范村、闽宁学校、闽宁儿童福利院、闽宁敬老院、闽宁扶贫产业园……“闽宁”二字,如今在宁夏6.6万平方公里的大地处处镌刻下印记,两省区同心战贫困的成果俯拾即是。

  在习近平同志当年提出的“优势互补、互惠互利、长期协作、共同发展”方针指引下,闽宁两省区在坚持召开高层联席会议的同时,持续探索完善工作思路、机制,创造出东西扶贫协作的“闽宁模式”。

  点对点、一对一,结对帮扶机制实现从纵向到横向的深度延伸——

  早在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一次联席会议上,两省区就确定了结对帮扶的方式。

  福建先后选派9批140名干部到宁夏挂职,宁夏也选派15批244名干部到福建挂职。“不到长城非好汉”的六盘山精神和“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融合成两省区共同的精神财富。

  经济协作、市场对接,产业带动机制产生“磁石效应”——

  20年来,闽宁扶贫协作由过去两省区党委政府主导逐渐转变为牵线搭桥,企业按照市场原则投资兴业,实现了由给钱给物的“输血”式扶贫,向以发展产业为重点的“造血”式扶贫的根本转变。

  如今,在宁夏有8万多福建人在经商从业。“2000年闽商投资还不到10亿元,现在上升到800多亿元,可谓是爆炸式增长。”担任宁夏福建企业家协会会长的陈舒说,“我们以商招商,吸引着更多闽商来宁发展。”

  社会扶贫、民生优先,社会参与机制不断深化协作的内涵——

  扶贫先扶智,治贫先治愚。20年来,闽宁两地不断拓展扶贫协作领域,由单一的经济合作发展为教育、医疗、文化等多领域推进合作,各项社会事业不断推进,当地老百姓获得更多实惠。

  这是一组让宁夏人铭记的数字:

  福建先后援建学校236所、医疗卫生院(所)323个,选派1328名教师和医疗技术人员到宁夏帮助工作;帮助建设闽宁示范村160个;打水窖1.5万眼,解决了30万人、10万余头大牲畜饮水难题……

  取长补短、优势互惠,协作共赢的机制奠定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宁夏和福建所处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有着明显的不同,彼此协作具有较强的互补性”“广泛深入地开展多种形式的扶贫协作,促进闽宁双方共同发展。”在1997年闽宁对口扶贫协作第二次联席会议记录中,可以清晰看到习近平同志这样定位闽宁两省区的携手扶贫发展战略。

  目前,宁夏永宁县、隆德县、西吉县等地相继建成闽宁产业园,福建一批装备制造、建材等传统产业也转移到此,实现了转型升级、接续发展。宁夏哈纳斯集团也抓住福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的机遇,在莆田市筹建投资约110亿元的国家级天然气战略储备基地项目,成为闽宁双向互助转变的一个标志。

  一种扶贫精神历久弥新

  20年来,一股又一股挑战贫困的力量从八闽大地向六盘山汇集,他们帮助大山深处、饱受干旱折磨的回汉群众努力摆脱贫困,书写幸福生活的新篇章。

  广大援宁干部大力弘扬“接力攀登”精神,一任接着一任干,誓将戈壁换新颜。

  西海固,曾被联合国专家评价为“不具备人类生存的基本条件”的贫困地区。20年来,一批批挂职干部来到这里,以燕子垒窝的恒劲、水滴石穿的韧劲、老牛爬坡的拼劲,将扶贫接力棒一棒一棒传下去,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毅力拔掉这个穷根。

  连续9批福建挂职干部时刻不忘习近平同志的嘱托和叮咛,在贫瘠的土地上砥砺品质。来到海拔约2000米的西海固,不少干部都有流鼻血、失眠、高血压等高原反应,但从没有一人因此而掉队。

  一批又一批的挂职干部、支教支医人员以“敢于牺牲”的精神,铸就感人至深的“闽宁情缘”。

  20年来,1400余名援宁干部、支教支医团员自愿报名,舍小家顾大家。他们默默奉献青春,有些甚至献出了生命。他们的故事如珍珠一样洒落于沟沟坎坎,像火种一样闪烁在西海固大地。

  一批又一批的闽商弘扬“敢拼会赢”的精神,把戈壁变成绿洲,带动当地脱贫致富。

  2007年,原本来宁投资房地产的福建籍侨商陈德启,看上了摊开地图上一个巴掌大的“空白”——贺兰山东麓这块10万亩的荒滩地。他带上一把土去法国鉴定,结果让他欣喜若狂:这里是世界上种植酿酒葡萄的最佳之地!

  陈德启在戈壁滩上搭起彩钢板简易房,一住就是8年多,哪怕大风掀翻了屋顶。他投资15亿元平整5万亩土地,栽种500万株防护林,种植2万亩有机酿酒葡萄,把戈壁变成了绿洲。“别人说我傻,但我的梦想却是让中国葡萄酒走向世界!”

  贺兰山东麓葡萄紫,西海固万亩蔬菜绿。

  65岁的“蔬菜女状元”林水英来到西吉县也满8年了,她在这里投资3亿元建设2万亩蔬菜基地,错峰生产冷凉蔬菜。

  感激的种子一旦种入山区人的心田,感恩和怀念就成了永远。

  每当福建挂职人员期满回乡,朴实的西海固老乡们都给他们系上大红花,送了一程又一程;许多福建企业家和老乡们同吃同劳动,把自己当成宁夏人,甚至把家都安在了西海固……

  一种脱贫决心昭示未来

  绿色山梁、新盖红色砖瓦房、开满紫花的成片胡麻、孩子们在村广场上玩耍……当记者来到固原市隆德县赵楼村,欣欣向荣的气息扑面而来。

  19年前,习近平同志曾率福建代表团到此考察。在74岁老支书赵效杰的记忆里,当年村里景象是这样的:路也没有,桥也没有,十年九旱,喝着碱水,到处是土坯房……

  如今赵楼村已发生了巨变,村里有了3家农民产业合作社、自来水入户、互联网进村,这个六盘山下的老村子将在全县率先脱贫销号。“原来忙活一年手里也难有活钱,现在人均收入达6700元。”赵效杰自豪地说。

  赵楼村旧貌换新颜,正是多年来闽宁扶贫协作成果的一个生动写照。

  宁夏如今正在向昔日的“世界级贫困”告别:贫困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已达到全国中等水平,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从5年前的101.5万人下降到58万人,贫困发生率由25.6%下降到14.5%。

  新起点,再出发——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新时期的扶贫工作始终关切在心,强调“健全东西部协作、党政机关定点扶贫机制,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开发积极性。”“在扶贫的路上,不能落下一个贫困家庭,丢下一个贫困群众。”

  确保到2020年所有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一道迈入全面小康社会——2015年底召开的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吹响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进军号!

  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政府今年1月举行誓师大会,承诺按照三年集中攻坚、两年巩固提高的要求,使贫困地区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全区平均水平,到2020年达到1万元以上。

  自治区党委书记李建华说:“我们将举全区之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进一步深化闽宁对口扶贫协作,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进一步推动闽宁两省区双向互助,实现从扶贫走向共赢的转变,把对口扶贫协作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

  新高度,再攀登——

  7月3日,我国海拔2000米以上高原地区最长高速公路隧道——近10公里的六盘山隧道正式通车,以往车辆经过六盘山要一个多小时,如今仅需10余分钟。

  继2009年厦航开通银川—福州航线、实现了两地空中直航之后,如今两地正在洽谈厦航开通固原的航线。

  如今,“闽宁模式”正掀开全新一页,福建宁夏两省区对口协作不断汇聚新的智慧与力量,在六盘山下奏响脱贫攻坚的澎湃乐章。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5 山海为证,携手共圆全面小康梦 2016-07-20 1780348 2 2016年07月20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