享受设计的孤独
李丹超
在笔者看来,当下的国内工业设计存在两大误区:第一,很多工业设计师热衷于参评德国红点奖等来提高身价,以致于当你看到身边的“红点大师”越来越多时,却发现大都只是对产品外观做了些“令人看不懂”的改变;第二,很多传统企业主开始不计成本地买“洋”生产线、聘请“洋”博士,谁知企业经营多年却开始“水土不服”。
误区之所以出现,在于对“工业设计”认识不清。以万事达(杭州)咖啡机有限公司获奖的咖啡机为例,华丽外表其内,是团队十几年如一日对现代人喝咖啡习惯、口味偏好、咖啡便捷制作和购买等一系列问题的思考和解决方案。也就是说,工业设计绝非仅仅外形改变、加点新鲜科技,它遍布产品生产的整条生产线,包括外观、功能、结构等看得见的产品细胞,也囊括商业模式、市场路径等看不见的产品价值,它是让生产力长成参天大树的一种生产关系,俗称“金手指”。
“金手指”,确实威力不小。业内估算,在工业设计上每投入1元钱,平均会带动1.7万元的销售收入。笔者在和一位3D打印企业主交谈中发现,他们设计制造的一盏成本仅几十元的珊瑚灯,在广交会上被客户以六百多元的价格带走,利润高达十几倍。这样的场景估计是中国制造几十年来的梦想。从珊瑚灯创造的中国制造的这场逆袭,不难看到,在国内制造长期以来的低端产业形态、低价值国际分工地位,不只是新兴产业,传统制造企业更需要在转型升级的二次创业中,敞开怀抱欢迎工业设计。
要让“金手指”发力,光靠企业和设计者还不够,需要集体意识。尽管从工业设计的重视程度来看,国内外差距并不大,但如何才能让亿脑创新工场这样完整的设计产业链像星星之火一样燎原,让带回来的马桶盖贴上“中国制造”的品牌,仍然值得借鉴国际经验。不妨听听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柳冠中的观点:西方国家上百年的工业化进程深刻改变了社会的整体机制和意识,规模化大生产、集合化大分工体系产生了保证社会工业化体制运转的一系列政策、法规、制度、文化和价值观。
诚然,不管是梦栖小镇正在搭建的“设计+”工业设计生态圈,还是星巴克臻选门店快消文化以外的传统文化落地,工业设计好与坏、成与败,并非一日之功。笔者认为,工业设计是一道传统匠心和现代科技交织演绎的饕餮大餐,扎进工业设计里的企业和设计者们,需持之匠心,更需忍受设计背后的这份孤独与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