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拥有四个领域115项专利

信远:锐意创新
后来者居上

  最近,全球知名口腔设备经销商准备把宁波信远工业集团纳为主力供应商之一。不久前,来自以色列的同行也在“信远”投下每年几百万支牙科车针的订单。可就在几年前,“信远”还属于国际大腕根本“瞧不上”的小企业。

  “去年,我们公司销售额也就2亿元左右,前几年更少吧!”说起企业家们都关注的“数字”,信远集团总经理袁奕琳有些轻描淡写,在这并不诱人的数字背后,这家企业已悄悄问鼎了四个领域的技术高地,拥有115项专利。

  袁奕琳的工作时间也佐证了这组数据。他说:“我超过三分之一时间都在国外交流,接受新鲜事物,三分之一时间躲在实验室里搞研发,只有三分之一时间谈业务。”这个基调从20年前建公司时就定下了。

  厚积薄发。正因为“信远”坚持技术对标国际,把产品研究、工艺开发放到战略高度上,这几年,公司年产值开始快速增长。

  专业!一种材料N种“解读”

  要问“信远公司”是做什么的?袁奕琳搜罗了一下他的产品列表:波谱能控黄金气候、航空航天密封件、牙科车针、渗透汽化膜等等,似乎没有一个归整的门类,最后,他想了半天说:“做石墨材料的。”

  “我们很多技术和产品都是从这种材料里发散开来的,材料的N种‘解读’便是五花八门的产品了。”袁奕琳说道。

  石墨是“信远公司”最早的产品。1994年初,袁奕琳带着2000元起步资金租下江北湾头的砖瓦厂,白手起家制造石墨产品。天然石墨是磷片状的,剖离出来是像头皮屑一样的小片片,而片与片连接处电阻很大,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这种材料的特性。他便突发奇想,把磷片像爆米花一样涨开,得到了高质量的膨胀石墨。高等级的材料一诞生,便被国家航天部“盯”上了。“这种材料有强大的抗腐蚀性、非常良好的冷热稳定性及抗蠕变性,它能泡在硫酸、硝酸里,能承受无氧2300度的高温,有氧970度的高温,以及零下280度的低温,是一种很好的密封材料。”袁奕琳说。信远公司立刻成立了技术攻关小组,研发制作航天用的高精度密封配件,最终产品装在了我国长三甲系列运载火箭等航天器上。

  思路一开,袁奕琳又有了新的发现:膨胀石墨的热量常常不翼而飞,几番细致寻找,才注意到热能转化为了红外波。“那么膨胀石墨就有可能进军制冷制热领域了。”袁奕琳说道,于是,一个种波谱能控技术慢慢有了思路,它是用一块膨胀石墨板加类石墨烯材料及纳米碳管组成的,没有冷暖风,靠红外线调节人体能量平衡,长得不像空调,却是更先进的“空调”。

  专注!一个产品十年“出品”

  在袁奕琳的办公桌上,摆着一盒小针头,类似“迷你版”冲击钻钻头。袁奕琳指着小针头的一端,目测只有几厘米长,柄径仅有1.6毫米,在针的中间部分还凹出了一个0.8毫米直径的颈部,针的上下不一样大,转速一快,小凹槽就成了“脆弱地带”,国内生产企业就曾长期卡在了“凹槽”上,只能生产低端针。

  信远开始研发这款产品时,国产的牙科车针最小柄径2.7毫米,只能承受每分钟2-3万转的转速,可是国外已经推广使用柄径只有1.6毫米的车针,能承载每分钟三四十万转的转速。国内牙科车针长期依赖着加拿大、日本、德国、美国进口。

  这项技术挑战被袁奕琳接手了,信远公司启动了牙科车针技术的研发。信远团队解剖了国内外的车针,发现国内车针多是用普通碳钢经过加工热处理而成,但国外用的是硬质合金。可是,硬质合金易得,生产技术难学。“这种材质又脆又硬,要打磨成如此细小的针并不容易。”信远技术团队多次尝试,研发出了打磨用的金钢沙轮。而针对“凹槽”部分,打磨容易直接断掉,他们把细小的针分成硬质合金和弹簧钢两种材料拼接,相当于给车针“凹槽”处装了有韧性的“弹簧”,很好地解决断针问题。

  可是如何把两种材质天衣无缝地拼接起来,又是一个新问题。信远团队又花费了两年时间琢磨出独特的焊接工艺。

  一个个技术难题接踵突破,直到十年后,信远公司才交出了第一根不断针的“硬质合金牙科车针”。目前年产能达到500万支车针,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很多人觉得花10年时间不值。不过,袁奕琳认为:“只有全力做好技术,中国制造才能与世界比拼。”他举了一组数据,牙科车针全球年需求量是8000万只,而由此技术衍生出微型钻头全球市场的需求量超过20亿只。

  专心!致力于技术“商业化”

  不断革新技术打造多领域“行业小巨人”,信远的核心竞争力是什么?

  袁奕琳的回答是:“产品研发和工艺装备能力,让技术商业化”。而核心装备的自我制造、升级的能力,架通研发到生产这座技术转换的桥梁,使“信远”走得更远。

  在信远公司有一个特殊的部门叫“加工中心”,每年几十台的制造设备就出自信远自己之手,自动化水平高于国内同行。在袁奕琳看来,一个企业的优秀,不但体现在产品的开发能力,还需要工艺装备的开发能力,至少需要很强的装备管控能力。

  “大家都听说过不少卷烟厂引进德国先进设备,德国工程师在的时候,每分钟10万支、20万支的生产量,但是德国工程师一走,产量就跌到了几万支。”袁奕琳说,这时需要的是企业自己的设备研发和控制能力,而信远年年需要对工艺、设备的升级,提升效率。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信远:锐意创新
后来者居上
2016-07-15 1728004 2 2016年07月15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