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伯乐”放权 为人才松绑
——我省社会各界热议人才新政
本报记者 方力 沈吟
连日来,我省新出台的《关于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支持人才创业创新的意见》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如何更好地引才留才,激发人才创业创新活力?我省广大人才、人才工作者、专家等热议人才新政。
拓宽引才渠道
借市场力量引“良驹”
调动用人单位引才积极性,是此次浙江人才新政的亮点之一。目前,我省民营企业引才用才积极性比较高,国有企事业单位受岗位编制、绩效工资、引才成本等方面制约,引才成效还不够明显。人才新政提出高校、公立医院、科研院所可以设立特设岗位,引进顶尖人才和急需紧缺高层次人才,不受岗位总量、岗位等级、结构比例限制。
对此,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浙江省中医药研究院人力资源部副主任祝永强深有感触。他直言,作为一家省级公立医院和科研院所,过去,由于受到岗位总量、引才成本、绩效工资等限制,他们在引才中不能突破,也无法灵活。“包括在人才的待遇上,我们也只能是在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尽量提高一些。”祝永强说,接下来,他们会根据省里的人才新政,制定医院和研究院人才引进的新举措。
坚持市场导向、发挥市场作用,是我省人才工作的鲜明特征和优势。此次人才新政在引才方面提出了构建市场化引才体系。
贝壳社,是国内首个专注医疗健康的创新创业平台,一年半来,引进了超过20个项目团队。贝壳社创始合伙人范志强认为,通过与创投孵化机构开展“众包式”的市场化引才机制,并利用政府引导基金来撬动社会资本,跟着市场需求走,可以改变当前政府在人才引进上“单打独斗”的局面,同时专业孵化机构还能为创业项目提供更好的创业服务和产业资源。
而对于海外人才、省外人才来说,目前,在居留落户方面还比较困难,手续也较为繁琐。尤其是海外人才,由于国籍、户籍等原因,在国内创业常遇上一些不便。
杭州未来科技城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促进会会长李伟是国家“千人计划”入选者,作为回国创业的海外高层次人才,他谈了一些切身体会。“外籍的海归人才回国后如果不能落户,到工商部门注册公司会被要求注册外资公司,可是注册成外资公司,其中的手续就非常麻烦。”李伟说,大部分海外人才只能享受一个特定的短期居留许可,每次时间一到,就要到有关部门重新办理手续,很不方便。
“这次浙江出台人才新政降低引进人才居留落户门槛,我感觉很好,能够解决海外人才创业遇到的不少问题。”李伟说。
科学评价科学管理
突破“三唯”激发活力
一段时间以来,人才评价唯学历、唯职称、唯论文的“三唯”问题比较突出,对常年耕耘在一线的优秀人才没有起到正向激励作用,导致创新活动与应用脱节、与产业脱节。人才新政转变人才评价导向,将专利创造、标准制订及成果转化作为职称评审的重要依据。
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富通集团的研发部负责人杨军勇说,早在2009年,富通集团就将以前职务晋升中单一的行政管理通道模式,拓展为技术和行政管理并举的“双通道”发展模式,打通了技术研发人员的职务晋升通道,极大地激发了技术研发团队的积极性。
“现在省里人才新政明确了转变人才评价导向,有了政策的支持,企业对人才的管理和评价也有了更加明确的方向,对我们在一线工作的员工来说,也更加有动力和创新活力。”杨军勇说。
向用人主体放权,为人才松绑,这是改革的主线。而简政放权是人才管理体制改革的核心举措。人才工作怎么干,用人单位最清楚。超威集团HR总监沈文祥认为,政府要放权,尤其要下放给市场,进一步强调企业的主体作用、发挥市场的导向作用。
破束缚为创新“松绑”
鼓励科研人员一线创业
“引好才”更要“用好才”。如何更好地激励人才干事创业,人才新政中也有许多亮点。
“新政提出了很多相应的解决方案,来激励人才。包括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一个增加,四个不纳入’,放宽横向课题经费使用限制,明确由人才和企业自主约定等。”省人才发展研究院副院长陈丽君说,以前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总额的限制,把与企业合作的横向课题和政府出资的纵向课题等同管理,这些都捆绑住了人才的手脚,影响了人才积极性的发挥。
对于新政中破除现有的“枷锁”,尤其是破除原来一些捆绑住体制内人才手脚的障碍,陈丽君点了赞。但同时她也认为,浙江的步子可以迈得更大。“其实,现在企业等用人主体有大量微观人才管理制度的创新来激励人才,只有真正放权给用人主体,这些创新才能发挥效力。一些人才政策的细化要快速推进,下一步,我们可以走得更远。”陈丽君说。
人才新政提出,鼓励科研人员到一线创业创新。
“我看到新政中提出,高校、科研院所科研人员经所在单位同意,可以在职创业并按规定获得报酬,我认为这一表述鼓励了科研人才到一线创业创新,很受基层科研人员欢迎。”浙江农林大学创业管理处处长朱永法说。
新政中还提出“合理分配职务科研成果转化收益,重要贡献人员和团队的收益比例不得低于70%”,这也引起了朱永法的特别关注。“原先国务院规定的这一比例不低于50%,我们省原先规定不低于60%的比例,新政加大了这一比例,也是鼓励科研人才对科研成果进行转化。”朱永法说。
新政对高校的专利管理也提出了更为严格的要求。高校、科研院所等拥有的专利,单位在专利授权后超过一年未实施的,发明人、设计人可以收回。朱永法认为,这也倒逼高校、科研院所梳理现有的专利,让专利成果不再“沉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