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5版:要闻

维护公平正义 传递民生温度

——聚焦“法治浙江”建设的司法实践

  司法,能否维护公平正义,又能否传递民生温度?

  十年寒暑,孜孜以求,浙江人用响亮的声音作答——2006年4月,浙江省委在作出关于建设法治浙江的决定时就明确指出,在立法、执法、司法活动中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做到公开、公平、公正,维护群众权益。2014年12月,《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全面深化法治浙江建设的决定》明确提出,坚持法治为民,切实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而今,在浙江这片热土上,每一项司法体制改革举措的落地生根,都彰显公平正义的法治精神,见证温暖民心的点滴感动。

  捍卫公正底线

  司法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而长期以来,人民群众对司法领域反映的突出问题,主要集中在执法不公、司法不公等方面。在经济发展的转型期、改革的攻坚期和社会矛盾的凸显期“三期”叠加的大背景下,人们对公平正义的渴望愈发强烈。

  群众的殷殷期盼,正是法治浙江建设的动力和内涵。

  今年2月25日,杭州铁路运输法院的一场庭审聚焦了全国媒体的目光:杭州市萧山区某器材公司因不服萧山区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对其一幢建筑物作出限期拆除的行政处罚决定,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而这起“民告官”案件,是我省首例公开开庭审理的跨行政区划管辖行政案件。这类行政案件,俗称“民告官”。跨行政区划集中审理案件,有利于维护司法公平、高效和权威。

  数据显示,2015年,浙江法院新收一审行政案件1.2万件,审结9750件,比上年分别上升142%和110%。

  正如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辉,每一起司法案件也可以闪耀公平正义的光芒。

  这种公平正义的光芒,蕴含在一项项规范中——2006年以来,我省把科学、严格、文明执法和依法办案、规范执业贯穿于监狱、社区矫正刑罚执行和律师诉讼代理的每个环节。浙江监狱系统在全国率先推出狱务公开制度,将涉及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执法环节的办理条件、办理过程、办理结果等,一律予以公开。2013年,我省率先开始创建智能化现代文明监狱,实现每个执法环节信息的“全程留痕”。

  这种公平正义的光芒,也蕴含在一次次探索中——我省检察机关着力规范证据审查标准,深化在全国首创的以客观性证据为核心的证据审查制度,全面贯彻《刑事公诉案件证据审查指引》,制定浙江版的《口供审查工作指引》《毒品犯罪证据收集审查工作指引》,被最高检推广。

  这种公平正义的光芒,更蕴含在一条条“高压线”中——2015年9月,省委政法委、省法院、省检察院联合出台《浙江法官、检察官从严管理七条规定》,在规范法官、检察官的政治纪律、言论发表、案件办理、人员接触、经营活动、涉足场所、任职回避等方面作出严格明确的规定,提醒司法人员管好自己的“工作圈”“社交圈”和“娱乐圈”。

  打造阳光司法

  “现在开庭,提被告人到庭。”上月,在泰顺县法院刑事审判庭内,随着审判长的开场白,泰顺县政府办人防建设科原副科长兼泰顺县人防办工程建设管理所原所长包某被带到被告人席。2008年至2014年5月,包某利用职务便利侵吞公款36.56万元。与过去不同的是,庭审全程网络直播,只要用电脑、手机等进入“浙江法院庭审直播网”,即可成为旁听者。

  从“藏着掖着”到“光明正大”,司法机关办案庭审在过去10年间的变化,让我省各地群众感受深刻。更让人欣喜的是,司法机关不仅走进“玻璃房”,还运用大数据把司法公开程度量化,让阳光司法更加深入人心。

  2013年12月9日,注定成为我省司法体制改革进程中一个里程碑式的日子。当天,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在最高人民法院公布了浙江法院阳光司法指数测评报告。这次测评针对全省三级103家法院展开,测评包括审务公开、立案庭审公开、裁判文书公开、执行公开和保障机制公开5个板块。据了解,这是国内首次对一个省的法院作阳光司法指数测评。

  公开是原则、不公开是例外,上网是原则、不上网是例外。在这一理念指引下,司法机关在老百姓眼里不再“神秘”。

  ——2014年7月,“浙江法院公开网”正式开通,这是全国首个省、市、县三级法院一体化公开、一站式服务、智能化应用的司法公开网站。

  ——2014年9月,“人民检察院案件信息公开网”在我省全面上线。全省三级检察机关在线向社会公众提供案件程序性信息查询服务、公开包括职务犯罪大要案在内的重要案件信息和法律文书等,同时把官方门户网站也作了链接,同步公开相关案件信息。

  经过10年的探索,阳光司法的内涵不断扩容深化,公平正义正以一种人们看得见、可感知的方式体现。

  凝聚民生温度

  “以前查询要3个工作日,现在双休日都能当天办好!”温岭一家工程咨询公司负责人陈女士说。前段时间的一个周六,她抱着试试看的心情,来到温岭市检察院检察服务大厅,查询某中学迁建工程招投标项目的行贿犯罪档案,当天就拿到了查询结果。

  眼下,走进我省许多地方的检察院,集案件受理、控告申诉举报、案件信息查询、行贿犯罪档案查询、律师接待、业务咨询、信息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一站式”检察服务大厅让人眼睛一亮,成为拉近群众和检察机关距离的有效平台。今年,我省将实现全省三级检察院线上线下“一站式”检察服务大厅全覆盖。

  近10年来,浙江群众有一个感觉越来越浓烈:司法既是国家治理的重器,也是群众维护自身权益的武器。而伴随“互联网+”时代到来,司法体制改革的空间更加广阔。

  去年“双十二”,舟山普陀法院的司法网拍着实“火”了一把——网上挂出30余件标的物,一天内吸引“围观群众”近10万人次,成交15笔,总成交额高达2304万元。

  如果放在4年前,恐怕谁都不会想到,司法拍卖还可以搬上网。自2012年6月司法拍卖平台正式上线,浙江法院在司法拍卖领域进行的这场改革令人瞩目。利用互联网平台,最大限度提高司法拍卖的透明度,不仅将涉讼财产的处置过程展现在阳光下,还能实现零佣金,真正做到还利于民。2015年,我省法院坚持“公开网拍优先”,全年成交1.6万件,总成交额355亿元,为当事人节省佣金7.7亿元。

  完善法律服务供给机制,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在全国率先出台《检察机关执行合适成年人参与刑事诉讼制度细则》……在浙江,司法不再是“铁面孔”,它便民、亲民,助推浙江成为全国最具安全感、幸福感的省区市之一。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5 维护公平正义 传递民生温度 2016-07-13 1724899 2 2016年07月13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