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曲基地
挂牌武义
记者 刘慧 通讯员 周玺
本报讯 (记者 刘慧 通讯员 周玺) 7月5日晚,武义县俞源村文化礼堂传来阵阵一唱三叹、迤逦悠扬的昆曲声——这里是海外名校学子走进金华古村落第三季活动的现场,浙江昆剧团的艺术家们正在为海外名校学子和俞源的父老乡亲上演《牡丹亭·游园惊梦》。600年的昆曲百转千回,以独具魅力的审美力量穿越时间,向人们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当晚,武义县政府与浙江昆剧团“世界非遗·幽兰芳圃·浙江昆曲武义养育基地”挂牌,计划形成省、市、县、村四级联动,传承、培育、交流、提升昆曲艺术。双方商定,浙江昆剧团将在昆曲传承、保护特别是在培训、辅导方面给予武义充分支持;浙江昆剧团每年送戏下乡到武义,让武义群众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水平、高质量的昆曲艺术。
武义山川秀美,文化积淀深厚,昆曲早在清代就在这里广泛流传。据中国历史文化名村武义俞源村《俞氏宗谱》记载,早在清朝光绪二年,武义俞源村就成立了昆曲唱戏班,光绪三十二年演变为永乐会昆剧锣鼓班。宣统元年,陶村成立太和会昆剧坐唱班儒琴堂,后改名民生乐社,1934年登台演出昆剧折子戏《草鞋夜课》,成为最早从坐唱走向登台演出的戏曲团体,演变成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草昆”。
武义昆曲是昆山腔流传在金华一带的唯一支脉,吸收当地粗犷、通俗的民间音乐特点,常年在农村草台、庙会演出,在说白中融进了一些地方官话。早在2007年,武义昆曲被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随着老艺人一个个离去,武义“草昆”一度濒临失传。
多年来,为了保护武义昆曲,武义文化主管部门专门组织文化馆专业力量,在昆曲始发地成立了昆曲传艺社,传授技艺,培养新生力量。目前,武义已有3个昆曲传承基地:武义文化馆幽兰芳圃传习所、兰香艺校及陶村昆曲坐唱班。
“武义昆曲独具地方特色,合作传承必将使其得到更好的传承。”浙江昆剧团团长周鸣岐说,60年前,昆曲前辈周传瑛、王传淞用一本《十五贯》救活了昆曲,60年后,“世界非遗·幽兰芳圃·浙江昆曲武义养育基地”的挂牌,期待能让武义昆曲焕发新的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