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2版:政治

他一生坎坷,蒙冤半世纪终得昭雪——

俞秀松:山村走出革命志士

  地点,诸暨市次坞镇溪埭村;天气,炎热,心中的热情似乎也被一并点燃。

  近一个世纪以前,一位年轻人曾胸怀火热的理想,离开这座小小的村庄,走出那座小小的民居,投身民族解放事业,直至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叫俞秀松,中国共产党早期组织和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的发起人和创建人之一。

  坐北朝南的俞秀松故居,是一座晚清四合院式楼房建筑,1899年8月1日,俞秀松就出生在民居的二楼。这是溪埭村一户清寒的知识分子家庭,耕读传家。父亲俞韵琴是位清末秀才,思想开明,提倡新学,反对清朝和军阀政府的腐败统治。在父亲的教诲下,俞秀松自少就有爱国救民的远大理想,立志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奋斗。

  “等到大家有饭吃了,我再回来。你要相信,这一天会到来的。”这是俞秀松离家前临别留言。没想到,这成了他生命中最后一次看到溪埭村。

  睹物思人,唏嘘万千。家信、题词、旧家具……故居内的陈设普普通通,却记录下一位革命赤子生命的点点滴滴。1899年至1939年,在俞秀松40年的生命历程中,他辗转杭州、北京、上海、苏联、新疆等地,投身到了革命的洪流中去。

  1916年,俞秀松考入浙江省立第一师范学校,由此踏上了一条追求救国真理的道路。彼时,新文化运动兴起,俞秀松接触大量进步书刊,眼界大开。1919年“五四”运动在北京爆发,这位怀揣理想的年轻人积极响应,参与发动3000名学生声援北京、上海学生的爱国反帝大会,成为杭州爱国学生运动领袖之一。

  当年10月,俞秀松与同学夏衍等创办《浙江新潮》并任主编,他在发刊词中提出一个改造社会的纲领:“要本着奋斗的精神,用调查、批评、指导的方法,促进劳动界的自觉和联合,去破坏束缚的、竞争的、掠夺的势力,建设自由、互助、劳动的社会,以谋人类生活的幸福和进步。”1919年底,他又到了北京,加入工读互助团。

  都说字如其人,故居中展出的几封俞秀松亲笔信,字字遒劲有力,似乎在诉说下笔之人心中的万千丘壑。1920年3月,他在寄给父母亲的照片背面写着:“……想传播到全人类,使他们共同来享受这甘美、快乐、博爱、互助、自由……。”

  后经李大钊介绍,俞秀松于1920年3月底来到上海。1920年四、五月间,俞秀松参加了陈独秀、陈望道等组织的马克思主义研究会。受上海党小组委派,俞秀松负责组织上海社会主义青年团,任书记,不久后又任团中央执委会书记。

  1922年11月以后,俞秀松先后经历了国共合作、留学苏联、新疆统战等,将革命进行到底。1935年,联共(布)中央决定以俞秀松为组长,派遣25人小组进入新疆,主持反帝联合会日常工作。1937年底,俞秀松在新疆遭诬陷被捕入狱,1938年6月转押苏联,后被苏联最高法院军事委员会错判死刑。

  1962年,为了表彰俞秀松烈士对革命的功绩,颁发了毛泽东亲笔签署的《革命牺牲工作人员家属光荣纪念证》。1996年俄联邦军事检察院为其彻底平反。这段尘封半个世纪的冤案,终于沉冤昭雪。

  在俞秀松诞辰100周年之际,他的故居被当地保护起来。

  故居的管理员,是俞秀松的侄子俞治华,今年67岁,他的父亲是俞秀松最小的弟弟。尽管两兄弟年龄差距大,也从未谋面,但父亲临终前,特意叮嘱俞治华,要把故居打理好,将俞秀松的精神好好传承下去。

  溪埭村党支部书记俞江说,俞秀松的精神讲起来就是两个字“忠诚”。“他明知道为了国家的利益可能走上一条不归路,往前走就要抛头颅洒热血,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选择了一条革命的道路。”俞江说,如今,这种信仰的力量,依旧被当地人铭记着。

  翻开故居里的访客登记本,来自新疆、上海、江苏、广东以及省内慕名前来的访客在这里留下了缅怀先烈的感言。俞治华说,现在平均每年有上万人次参观故居,每年“五四”“七一”,来的人会很多。

  斯人已逝,但他松树般的风骨却令人难以忘怀。

  今年5月5日,俞秀松纪念馆奠基仪式在村里举行,纪念馆的选址就在俞秀松的故居和烈士陵园的不远处,一期计划于2017年底初步完成。“以‘忠诚’为核心的秀松精神,是我们的宝贵财富。”次坞镇党委副书记寿军岳告诉记者,当地准备深入挖掘红色资源,将秀松精神传承并发扬。


浙江日报 政治 00012 俞秀松:山村走出革命志士 2016-07-07 1694289 2 2016年07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