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理论

共建共融
共享共赢

  习近平总书记在浙江工作时明确提出,金华的中心城市形态是组团式城市群的形态,要让浙中城市群成为带动浙江中西部发展的增长极。金华市委、市政府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期望和重托,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要求,团结带领全市上下接续奋斗、接力探索,有力推动经济社会平稳较快发展。

  共建是前提,重在理念先行,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

  制约金华发展的“阿喀琉斯之踵”,就是“散”。破解这一短板的关键,要在“共”字上做文章、下功夫。

  市委六届十一次全会着眼金华长远发展和现实需要,做出“走在前列、共建金华”的决定,提出要进一步补齐短板、厚植优势,加快打造全省发展新的重要增长极,为我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标杆省份多作贡献。我们将紧紧围绕这一目标要求,切实把全局观和大局观有机结合起来,市级层面要增强全局意识,各县(市、区)要增强大局意识,强化市县合作,完善共建机制,共同绘就金华发展的“八骏图”。

  当前,要举全市之力补齐实体经济、科技创新、交通建设、城市工作、旅游发展、公共服务、改革落地等“七块短板”。尤其要聚焦培育五大千亿产业,着力做优做强实体经济,加快打造浙江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挺起金华经济的脊梁。

  共融是路径,重在圈带聚合,建设现代都市区。

  《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规划》明确了“一核五圈四带”空间布局,把金华、义乌确定为城市群内中等城市,金华是“沪杭金发展带”的节点城市。省委城市工作会议提出,金义都市区要加快崛起、奋力赶超,率先在省内、在长三角确立相对领先地位,力争在全国大城市第二方队中争先进位。我们要从更高层次、更宽视野、更大范围谋划推进金义都市区建设,主动融入长江三角洲城市群发展,着力打造和谐宜居、富有活力、独具特色的现代化都市区,努力成为浙江参与长三角区域竞争与合作的主体力量。

  加强与沪、杭、甬等发达城市的对接合作,抓住大城市产业溢出的有利契机,全方位承接产业、人才、技术转移,集聚高端要素、高端产业,增强发展新动能。

  学习借鉴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经验,深化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点,加快推进金甬铁路、金台铁路和临金高速建设,主动参与“义甬舟”开放大通道建设,打通内陆城市出海通道,努力打造海陆双向开放高地。

  加快金义都市区内部融合发展,认真编制实施金义都市区规划,把都市区高速环线闭合圈的广阔腹地作为都市区融合发展的主战场,高起点规划建设都市区核心圈带,加快推进金义东城际轨道交通等重大项目建设,推进金华市区和义乌聚合发展,着力打造网状城市群、组团都市区,争取列入全国百个区域性中心城市。

  共享是追求,重在均衡协调,营造发展好环境。

  全面深化改革不停顿,处理好政府和市场、发展与开放的关系,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强化改革举措系统集成,着力打破“玻璃门”“弹簧门”和“旋转门”,加快建设公平正义的市场环境和更具吸引力的发展环境。

  狠抓环境整治不放松,持续打好“五水共治”“三改一拆”“四边三化”等组合拳,全面开展“整治环境、靓化金华”行动,掀起一场“环境革命”,力争一年初见成效、两年根本改变。

  办好民生实事不懈怠,切实履行好政府主体责任,强化公共财政保障,突出抓好就业、社保、精准化扶贫等工作,加快推动养老、医疗、教育等优质资源向下延伸、功能下沉,进一步扩大公共服务有效供给。

  守牢平安底线不退让,牢固树立“平安是建出来的不是保出来的”理念,把服务保障G20峰会作为当前首要任务抓紧抓实,切实做好信访维稳、防恐处突、安全生产等工作,努力营造安定有序的社会环境。

  共赢是目的,重在优势互补,构建利益共同体。

  创新产业分工合作机制,认真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打破既有行政边界和园区行政外壳,以产业集群为基础进行区域产业空间再造,进一步优化生产力布局。

  创新资源要素共享机制,科学规划引导,加强统筹协调,通过资源对接、资源转化、资源整合等方式,促进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以及用地指标、排污指标、优质饮用水等资源要素跨区域配置、有偿让渡使用,提高资源利用的节约化、集约化水平。

  创新区域公共治理机制,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完善“四张清单一张网”,加强基层党组织和基层政权建设,积极探索多元利益主体参与的区域公共治理模式,推进社会治理体系和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

  【作者为金华市委书记】


浙江日报 理论 00015 共建共融
共享共赢
2016-07-07 1706398 2 2016年07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