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9版:经济周刊·人物

张毓强:比别人领先五年就好

  我未曾见过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不好;良好的品格,优良的习惯,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假设所谓的命运击败的。

  ——本杰明·富兰克林

  江南水乡桐乡,有一个低调的行业冠军——中国巨石股份有限公司。在当下国内玻纤同行产能利用率普遍不高的时候,它的产能利用率保持在95%以上。今年一季报,它营业收入同比增长6.4%,营业利润同比猛增97.2%,几乎翻番。它的蝶变,离不开一个人——张毓强。

  坚韧、执着、有胆识、有担当,是中国巨石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张毓强先生给人一贯的印象。从染布厂的挑水工,到如今全球玻纤行业领军企业的掌舵人,他走过了不平凡的人生。个中曲折磨难,非常人所能想象和承受。

  6月底的一个梅雨天,记者来到中国巨石桐乡总部,听张毓强畅谈他为之拼搏一生的玻纤事业。“人生在世,做成一件事不容易。现在的我多多少少算做成了一件事。人家常说我是个幸运的人,我说‘但愿’。”

  【创业路】

  坚持应市而动

  “日子好过时,要坚持自己的路子;遇到困难时,更要坚持到达成功的彼岸。以时间换空间,有时候成功需要一些忍耐和等待。”

  当下,公司二季报即将出炉,张毓强信心满满,“相信能给大家惊喜”。

  对张毓强来说,今天的成绩不是天上掉馅饼,绝非运气。“只能说我们遇到困难比别人早、比别人多,困难当前,我们及时决策、果断执行,调整的比别人早一些,做的想的可能也多一些。”他说。

  自2008年坐上世界玻纤头把交椅,并一举打破行业榜首位置70年不变的平静,如今的中国巨石,玻纤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40%左右,全球的20%左右,已然成为了全球玻纤行业的领头羊。“它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规模第一,更是有质量、高水平的规模第一。”张毓强自豪地说。

  他的自豪,背后是一长串不得不说的理由——全世界超过10万吨级的池窑拉丝生产线技术,中国巨石独有;自2009年E6玻纤问世,这是第一个取得国际专利授权的、拥有中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玻璃纤维配方,如今产品已迭代到E8;在玻纤行业的关键技术浸润剂技术领域,中国巨石拥有话语权……

  “距您1972年扛回第一台拉丝机,已经走过44个年头,想过会有今天吗?”记者问。“不敢想,也不会想。”他干脆地答道。

  1972年,张毓强和玻纤结缘。在外出差途中听说做玻纤能赚钱,多方打听,得知九江玻纤厂缺少电动机和肥皂,他几经周折弄到了这两样东西,胸前是一大箱肥皂,背后是一台72公斤的电动机,一根绳子深深地嵌入肩膀的肉里。他咬着牙背着沉重的机器在附近的长安镇登上火车,在拥挤的车厢站了16个小时才到南昌,南昌到九江又站了6个小时,晚上9时到九江站,离住的地方还有4公里,没有公共汽车,更没有三轮车,只有手提肩扛,终于到达九江玻纤厂,用一箱肥皂和一台电动机换了一台旧拉丝机,又将拉丝机背回到创业的起点石门镇。于是,主营染布的集体企业石门东风布厂开始转型做玻纤。冥冥之中,那个厚实的肩膀日后将扛起民族玻纤工业发展的大旗。

  一路走来,磨难何止千千万,哪一次坚持不住,都不会有今天。1984年,他以副厂长身份主持全面工作,财务告诉他账面上的现金只有283元。1986年,企业遭遇技术、产品、市场三重困境夹击,险些倒闭;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让企业再次陷入困境,险些被外国同行收购;2009年,在全球金融危机冲击下,一边是24小时不停转的生产线,一边是不断积压的库存,重压之下的每一天都令人喘不过气。“2009年是我从业40多年中唯一没赚钱的一年,真遗憾。”他说。

  每一次难关当头,他总能在关键时刻力挽狂澜。九死一生的2009年,他依靠科技创新和精细管理通过在公司内部降本增效挖潜来缓解生产经营压力,如今公司仍旧保持着生产成本全球最低的水平。也在这一年,公司下定决心调整产品结构,通过不断加大研发投入,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高端产品,降低中低端产品的比重,到2014年时,公司产品结构终有大的改观。因为调整得早,2014年至今公司利润增长屡创新高。

  如今,中国巨石在全球有超过8000名员工,2015年销售收入超过70亿元,净利润9.83亿元,同比增长107.15%。

  “日子好过时,要坚持自己的路子;遇到困难时,更要坚持到达成功的彼岸。以时间换空间,有时候成功需要一些忍耐和等待。”他说。

  【冒险家】

  困境练就定力

  “到了我现在这个年纪,再回过头来看,当年胆子太大了。但如果没有当年背水一战,就不会有今天的一切。”

  一个企业经营者,要想获得成功,成为一名杰出的企业家,必须要有冒险精神。对一个企业和企业家来说,不敢冒险才是最大的风险。

  “爸爸,您当年怎么胆子那么大?”遇到困境时,儿子总会问起张毓强最大的一次冒险。1993年,张毓强将玻纤厂从石门镇搬到桐乡经济开发区,成为开发区首家入驻企业。作为入驻条件,他成功联合开发区、农业银行、财政局、电力局和自己的企业振石股份,五家共同出资7500万元,投资兴建8000吨池窑拉丝生产线。当时,7500万元的投资绝对是天文数字。

  在当时,国内玻纤企业均沿用前苏联的玻纤生产工艺,通过将矿粉熔炼成玻璃球,再由玻璃球拉丝。而当时欧美采用的技术是矿粉直接拉丝,也就是池窑拉丝生产线。后者成本更省、产品质量更高。可当时技术封锁,没有从欧美获得技术的渠道。于是,张毓强决定自己干。他知道,一旦成功,与同行间的距离就会彻底拉开。认准了,他就义无反顾地干了起来。花钱请技术专家、研究相关文献,开启了研发之路。

  可投产后的头两年,生产运行并不顺利。由于技术上不很成熟,导致作业不稳定,工人抱怨多。只能想方设法减少损失,安抚工人的情绪。他并没有放弃,继续啃硬骨头,直到终于啃下。

  “到了我现在这个年纪,再回过头来看,当年胆子太大了。但如果没有当年背水一战,就不会有今天的一切。”他说。

  对忧患意识深重的张毓强来说,冒险似乎已成常态。“我始终觉得对手离我们很近,好像就在跟前。”张毓强说。

  如今,每个月、每个季度、每半年、一年,公司都会与竞争对手对标,进行销量、价格、技术等包括几百个数据的全方位对比分析,以查找自己的短板。同时,公司内部的子公司之间、子公司与总部之间、海外公司与国内公司之间,也会进行比较分析,找出内在的不足。

  “四十多年的经商生涯,‘好日子’不到10%,最多也就是有那么三四年时间,感觉能够喘口气而已。保持警钟长鸣,才会敢于冒险。”他说。

  【驱动力】

  坚守民族工业

  “如果说企业发展开始是利益驱动,做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事业驱动了。往往对民族工业的贡献,要比企业微观效益更重要。这些年我如履薄冰,但愿做得更好。”

  “早上起不来吧?”采访当天午饭时分,在公司员工餐厅,张毓强关心地问刚从埃及工厂视察回国的公司副总裁曹国荣。

  “现在一期项目的产品供不应求,二期项目顺利投产后,埃及工厂的供应能力将大大提高,生产效率将更高,效益会更好。”听完曹国荣的汇报,张毓强随即作出形势分析。

  张毓强将2012年前后开启的海外建厂战略视为公司的第三次创业,如今,张毓强的全球棋局正待落子。在布局北非的同时,中国巨石还瞄准了玻璃纤维的发祥地美国。

  一个月前,中国巨石在美国投资3亿美元建设八万吨玻纤生产线项目正式启动。该项目计划于今年年底前开工建设,预计将在2018年建成投产,产品全部供应美国本土市场。

  美国建厂,不禁勾起20年前的一段往事。伴随玻纤行业发展周期,1998年公司经营陷入困境。恰在这年,美国玻纤巨头准备扩展在华业务,看中了困境中的巨石,毫不犹豫地对张毓强开了价,“年薪10万美元,你继续任总经理。”另外美企有意出资2000万美元控股巨石。为促成收购,美国公司先后派出107人次到桐乡考察,仅前期费用已达120万美元。

  “这样的结合,我个人得利,但中国玻纤工业的发展方向就由不得人了,我不能这么干。”深思熟虑后,张毓强力排众议,坚定地拒绝了这笔交易。

  20年后,始终以发展民族玻纤工业为己任的中国巨石,有能力走进美国市场。美国不但是玻璃纤维的发祥地,也是全球最大的玻纤生产国和消费国之一,更是中国巨石最大的海外市场。美国办厂,符合中国巨石“工厂前移——贴近客户、靠近市场”、“研发前移——在美国建立研发基地为整个中国巨石服务”、“人才前引——引进美国高新技术人才,让最优秀的人力资源为我所用”的三大战略。

  “当下中国巨石作为世界玻纤行业的引领者,还是自己说说的。如果在美国站稳脚跟,得到客户认可,技术水平进一步提高,产品质量大大提升,管理水平持续完善,说明中国巨石经得起一流发达国家的考验,到时就是当之无愧的引领者了。”他说。

  “如果说企业发展开始是利益驱动,做到一定程度就变成事业驱动了。往往对民族工业的贡献,要比企业微观效益更重要。这些年我如履薄冰,但愿做得更好。”他说。浓浓的家国情怀,始终内藏于心外化于行。

  【大布局】

  要做就做最好

  “很多人说我眼光超前,决断稳准狠,我想说都是市场教会了我。企业决策过程中,要始终以市场为准则,再结合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考虑,基本上方向不会走错。”

  “很多人说我眼光超前,决断稳准狠,我想说都是市场教会了我。企业决策过程中,要始终以市场为准则,再结合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考虑,基本上方向不会走错。”张毓强说。

  今年5月底,中国巨石斥巨资建设的玻纤产业智能制造基地正式奠基。在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国家战略上,中国巨石先人一步。

  在张毓强四十余载职业生涯中,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的性格,使得这样先人一步的例子还不少。1989年,公司股份制改造,成为浙江省首批实施股份制改造的企业,建立起规范的公司治理体系,为企业后续发展奠定了好的基础。

  2004年,张毓强在公司内部推广自动化生产,实施了不少原创的生产线改造优化。“当时,有好心人帮我算了一笔账:一台机器人16万元,放在银行生息一年下来也不少,当时一线工人一年收入才一万多元,而且有大把大把的劳动力可供选择。”他说。表面上来看,这笔账张毓强算错了。可他并不这么想。“从长期的发展趋势来看,机器换人不仅仅是为了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通过稳定生产工艺而稳定产品质量。只有稳定了质量才能稳定客户,只有稳定了客户才能稳定市场,只有稳定了市场才会有源源不断的效益。”他心里的一笔账比谁都算得清爽。

  正因为看得远,如今同行们还在大力实施机器换人时,中国巨石已经完成了信息化、自动化阶段的积累,开始进入智能化发展阶段。

  2012年前后,中国巨石海外建厂战略正式启动,首选毗邻欧洲、零关税、规避反倾销、劳动力资源丰富、未来本土需求旺盛的埃及建厂。此后,“一带一路”战略正式上升为国家战略。中国巨石又抢先了一步。

  “由于前期决策的正确,从今年开始的5年时间里,我们仍将比同行有领先优势。5年后的事情说不好,同行或许会在某些方面超过我们。我们需要在未来5年,走向新的高度,才能保持持续的竞争力。因此,我们瞄准了智能制造。”他说,“实现这一步谈何容易,至少需要5到10年时间。但这一步若是走好了,能够让我们比同行至少再领先5年。”他说。

  “未来5年将是中国巨石迄今为止最光彩夺目的5年,希望能够带给大家更多惊喜。”他说。


浙江日报 经济周刊·人物 00019 张毓强:比别人领先五年就好 2016-07-06 浙江日报2016-07-0600006;1702226 2 2016年07月06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