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时评

“输液依赖”
须回归理性

  弱化社会对于输液的依赖,在本质上,还应改善人们对医疗的认知,让医疗行为更多地回归理性。

“输液依赖”

须回归理性

朱昌俊

  “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这个医学基本原则,在现实中却呈逆向顺序。在中国,医院输液室俨然是最忙碌之地,“吊瓶森林”蔚为壮观。今年1月,浙江省卫计委已发出通知,要求明确全省三级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

  有统计显示,2009年全国消耗掉104亿瓶输液。虽说这一数据的真实性仍有疑问,但现实中,“一生病就输液”已经成为公众的生活常识、某些医院的基本治疗理念,或并非夸张。

  “输液依赖症”的形成,有历史原因。过去,输液往往被视为一种正规医疗的标志,对患者和家属而言更有着一种心理层面的安慰作用。久而久之,在患者与医院以及制药厂之间,都出现了对输液治疗的现实依赖。

  事实上,在国外,较之于服药、注射,输液被认为是一种“最危险的方式”,有专家就指出,输液是在创口中给药,本身就是一次“小手术”。一项来自中国安全注射联盟的统计数据显示,中国每年因不安全注射导致死亡的人数在39万以上,其中每年约有20万人死于药物不良反应。这些都是输液滥用所暴露的直接风险。

  但在日常的治疗中,一些医院几乎实行的都是“先输液后看病”的方式,这既受制于“以药养医”体制,又以输液来缓解时间,等到床位。但另一面,输液本身的危害和过度治疗的本质,却被有意无意地隐瞒。这也导致整个社会对于输液的非理性认知迟迟得不到纠偏。

  全国多地开始在三级医院取消门诊输液,可以说是对“输液依赖症”的一种直接“手术”,且在当下也具备诸多协同条件。一是,致力于打破“以药养医”体制的医疗改革正在稳步推进,规避输液治疗的滥用,正是其题中之义;二是,大医院取消门诊输液也是推进分级诊疗的内在要求。现实中,不少依靠输液即可治疗的疾病,本身就无须去大医院就诊。那么三级医院取消门诊输液,必将推动这部分治疗需求的“下沉”,让落实分级诊疗更具实操性。

  消除“输液依赖症”,也须注重社会观念的重塑。多年社会“消费”惯性的叠加,输液在社会心理层面已形成一种认知崇拜,反映了一种近乎病态的社会治疗文化与医疗常识的缺陷,也是社会急功近利心态的折射。就此而言,弱化社会对于输液的依赖,在本质上,还应改善人们对医疗的认知,让医疗行为更多地回归理性。

  摆脱“输液依赖症”正当其时。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减少输液依赖并非彻底否认输液治疗的现实合理性,而是防止过度和非必要输液。浙江在全省三级医院全面停止门诊患者静脉输注抗菌药物,已然迈出了告别输液依赖的第一步,希望这一改革能够稳扎稳打,在全国范围内发挥榜样作用。


浙江日报 时评 00004 “输液依赖”
须回归理性
2016-07-05 浙江日报2016-07-0500020;浙江日报2016-07-0500015 2 2016年07月05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