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服务的宁波样本——
海曙:“一人一岗”二十年
文 许玉芬 毛一波 翁云骞
志愿服务的宁波样本——
海曙:“一人一岗”二十年
文 许玉芬 毛一波 翁云骞
设置好搜索半径、活动类别,轻轻一点,上百条志愿活动服务信息出现在屏幕上。动动手指,用户便可自行选择、参与,非常方便。
日前,由宁波市委组织部主导推进,海曙区委组织部、81890求助服务中心具体运作,集志愿服务、公益众筹、活动发布等功能于一体的移动互联网平台“甬·志愿”正式上线。
借由“甬·志愿”等多元化信息发布、活动统筹载体,走过20年历程的海曙“一人一岗”志愿服务活动正由最初的“星星之火“发展成 “燎原之势”。截至目前,海曙共有各类志愿服务团队1100余支,每年服务基层群众逾10万人次。
“给我一个岗位,奉献一份余热”。1996年,宁波海曙南门街道朝阳社区一名老人在问卷调查中,发出了这样的呼唤。也是从那一年起,海曙区吹响“一人一岗”志愿活动号角。
以海曙为圆心,美丽的三江六岸,志愿服务书正写下极富地域特色的宁波样本。过去二十年间,海曙“一人一岗”有过哪些值得铭记的人物和片段?站在二十周年的历史性时间点上,“一人一岗”又将在未来迎来怎样的机遇与变迁?
“给我一个岗位,
奉献一份余热”
1996年,宁波海曙南门街道朝阳社区退休居民田庆元在问卷调查中,发出了“给我一个岗位,奉献一份余热”的呼唤。海曙“一人一岗”试点就此开始,并迅速遍及全区63个社区。
“根据各自的特长、爱好、专业知识和身体条件等,大家在社区申报一个岗位,并在这个岗位上亮出身份,服务千家万户。”海曙区委组织部一位负责人介绍。如今,“一人一岗”为城市基层社会治理过程中街居党员作用发挥提供了样本。
邻里纠纷调解中、旧城改造宣传中、文明社区创建中,都有志愿者们不辞劳苦、前后奔走的身影。“手再高一点”“腿再直一点”……多少个日子汗水湿透了衣衫,喉咙发出沙哑的声音。凭着这份责任和坚持,在社区文化志愿岗位上,马园社区的舒国芳一干就是将近20年。
73岁的陈敏明家住南门街道澄浪社区,1999年,刚从教师岗位上退下来的她找到了另一份工作——社区的“关心下一代”岗位,没想到,这一干就是十多年。
“最开始听说社区没有专项资金,涉及青少年问题时常常有心无力,我就觉得很难过。”2002年,陈敏明在家人帮助下,通过整合社会资源创立宁波市第一家社区青少年教育基金会,到目前为止已使近百名家庭困难的孩子受益。
2005年,社区成立“乐龄俱乐部”,陈敏明成了社区老人的管家;社区门口那辆812公交车,也是她、茆古英老师等好几个志愿者一起多次去相关部门沟通,才定下来的……不止陈敏明,如今,澄浪社区路边的公共电线杆上, 40多位社区优秀志愿者的照片和介绍高高悬挂,成了一道别样的风景。
“20年来, ‘一人一岗’志愿服务也感动了社区居民。 如今,我们社区5000多位居民,其中1000多位都是志愿者。“社区书记丁玲玲骄傲地说。
“一人一岗”犹如一颗蕴含活力的种子,茁壮成长,逐步由“小盆景”变为“大风景”。
社区“星星之火”,照亮城市万家灯火
扶贫帮困、敬老助残、文体辅导、安全监督、卫生监督、民事调解……通过建章立制,“一人一岗”运行渐趋规范,与此同时,“单打独斗”式的松散服务也逐步升级为“组团式”专业服务。
白云街道组建起有200多位党员参加的14支志愿者团队,并根据服务内容和各自的专长技能,分成了44个服务小组,它们与居民志愿者融合,开启了海曙区“组团式、零距离”志愿服务模式的最初实践。
“‘抱团’服务,多线并进,让群众反映问题的路径不超过1公里,社区很多急难愁问题很快迎刃而解。”白云庄社区书记吴晓春深有感触。
白云庄社区“五豆坊”名气很大。然而,随着成员年事渐高,团队难以为继。这时,62岁的张雅萍带领其他16位志愿者,接过“五豆坊”公益接力棒,“抱团”服务居民,释放出满满的正能量。
海曙还组建了以服务标兵名字命名的志愿者品牌工作室,引领上万名志愿者开展服务活动。
在白云街道牡丹社区,提及严婉贞工作室,大伙儿都是“点赞”声一片。这个最初为了整合社区各类零散社会组织和公益服务资源组建的“大家庭”,近年来不断推进志愿服务制度化、常态化,成为居民离不开的贴心人。
2012年起,在“一人一岗”活动基础上,海曙启动以全面构建党组织党员作用发挥体系为主要内容的“锋领工程”。从此,海曙区内,一张有效覆盖社区、商圈、单位、行业等党组织的互联、互补、互融的基层志愿服务网络建成,全区1100多支服务团队有了强有力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锋领工程’所打造的多元服务阵地,使原来以党委政府为主的封闭管理,转变为对接群众需求、社会共同参与的开放服务,实现从浅层次的志愿服务到全面高效的公共服务转变。”海曙区组织部负责人介绍。
90多个服务中心(站)、250多个品牌工作室、1100多支各类志愿服务团队……“一人一岗”曾经的“星星之火”,一点点壮大、丰满,终于开始点亮港城的万家灯火。
志愿服务也要“供给侧改革”
群众需求更趋多元、资源整合更加强调社会化……二十年后的今年,又如何让“一人一岗”紧跟时代发展的脉搏,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
“希望能设置一个有效平台,方便志愿服务的即时供需对接,同时也希望在体制机制上对‘一人一岗’‘拓面提质’,从而提升志愿服务的质量和效率。”最近,海曙区组织部举行的民意调查显示,大多数志愿者对“一人一岗”活动有着更高的期待。
对此,海曙区委负责人表示,“我们将继续立足海曙实际、突出海曙特色,更加注重资源整合、强调精准对接,于志愿服务的转型升级中凸显‘供给侧改革’,让‘一人一岗’适应并引领志愿服务的新常态。”
2016年春节前夕,宁波火车站聚集了大批准备返乡的务工人员。铁路宁波站“蓝精灵”志愿服务团的负责人刘妍珣提前几天通过当时还在试运行的“甬·志愿”发布了一则志愿需求:“宁波火车站需要50名志愿者,为旅客提供各项服务。”发布当天,50个名额全部被预定完。
“‘甬·志愿’联通全市各县(市)区的志愿服务,兼具信息发布、供需对接、资源整合、力量调配等功能,专门解决对接不精准的问题,打造‘指尖上的志愿服务’。”该APP运行维护负责人介绍。
宁波市民生服务老品牌81890则率先在服务力量调度、资源调配、考核评估等领域,完成了“指挥指导”功能的升级。“我们建立起了一支审核、评估、协调、财务等多个职能的队伍,以满足群众日益多元的需求和增高的服务标准。”81890中心主任金莹说。
与此同时,南站区域志愿指导中心正在加快建设。“志愿文化怎么展示、团队如何培育培训,这是现在志愿服务的盲点,也是我们中心建设的着力点。”南站区域相关负责人回娜表示,有意识地与81890错位,并有效地进行合作,才能促进全社会志愿资源的作用发挥。
资源的对接同样重要。“相比于以往政府单方面资源投入,现在的志愿服务工作更强调盘活社会资源。”海曙区社会组织服务中心主任裘丽萍说。每年年初,社会组织服务中心都会推出100多个“公益创投”项目,发动100多个爱心企业与这些项目团队对接。仅2015年,这种“双百对接”模式就让176个服务项目获取了140多万元的资金扶持。
海曙区还推出一系列机制保障志愿服务力量,比如,区级“金种子”基金用于对全区志愿服务团队孵化基金,项目经费用于志愿者品牌工作室建设。近年来推出的“公益众筹”制,则用互联网方式发布募集社会资金,用以资助助学、助老、助残、关爱留守儿童等公益项目。南门街道马园社区就通过“公益众筹”,筹集到60多位市民的1.5万元爱心基金。
“整合专业化服务力量,让需求有对接、服务有保障,推动了‘一人一岗’‘拓面提质’。”海曙区委组织部相关负责人说,根据实际需求,海曙在全区商圈、学校、公益组织中建立首批七个特色岗位发布基地,包括公益一条街、“馨之园”社会助残服务中心、段塘怡情楼、达敏学校等。基地前期推出的残疾人生活服务、失智老人心理疏导等100个服务岗位一经推出,立刻被一抢而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