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23版:今日温州

树标杆 补短板 惠民生

为瓯海人民打造幸福的文化家园

  树标杆 补短板 惠民生

  为瓯海人民打造幸福的文化家园

  文 徐齐

  文化惠民永无止境,跨越先行要谋新篇。站在“十三五”发展的新起点上,我们将坚持以建设富有创新活力极具独特魅力文化强区为新目标,始终秉持“文化惠民”的发展理念,多补民生之需,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努力为全区人民打造幸福的文化家园。通过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让每一个生活在瓯海的百姓,都能感到实实在在的幸福和满足。这也一直是我们坚持不懈努力的方向。

  ——瓯海区文广新局党组书记、局长叶展

  瓯海是温州市四大主城区之一,是温州瓯越文化的发祥地,有着“百里塘河、千年纸山、万年记忆”的深厚历史文化底蕴。

  近几年来,瓯海区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同时,扎实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全面发展,尤其注重文化惠民工作,从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出发,不断提升文化产品和服务的供给能力,着力为全区人民打造幸福的文化家园。去年,瓯海被列为第三批省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综合性示范项目创建区,成为温州首个获得创建资格的县(市、区)。

  实施文化惠民,首先就是要处理好“群众需要什么、政府提供什么”的关系,然后以群众“满意不满意、答应不答应、高兴不高兴”作为工作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去年以来,瓯海区积极推行公共文化供给侧改革,专门委托第三方开展“瓯海区公共文化认知及需求”调查,针对文化供给与群众需求匹配性不高、文化惠民对市场机制适应性不强、服务效能测评机制不完善等一系列问题,进行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在创新文化惠民机制、补齐公共文化服务短板中,有效提升了公共文化供给质量和均等化服务水平。

推行文化馆总分馆模式

实现文化服务互联互通

  “十二五”期间,瓯海区高标准建设成了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文化广场等一批区级文化场馆,其中文化馆、图书馆获评国家一级馆;同时,在全区实现了镇街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村级文化活动室全覆盖,建成三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了“15分钟文化圈”。

  建好文化阵地,用好更是关键。在实际工作中,一些基层文化场所往往存在“重建设、轻使用”的现象、导致人气不旺、利用率不高,瓯海也同样如此。尤其是镇街综合文化站、社区文化中心建成后,并未很好地发挥应有的作用。对此,瓯海区文广新局提出了创新文化馆总分馆服务新模式,按照“总馆+分馆+服务点”的建设思路,建立以区文化馆为总馆、镇街综合文化站为分馆、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为服务点的总分馆服务体系,推动公共文化服务重心下移、资源下沉,把全区最优质的公共文化资源送到了百姓家门口,实现活动联办、品牌联创、培训联做、场地联用、平台联建,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今年年初,瓯海区文广新局选择在娄桥街道开展这项工作试点,特别是针对该街道文化阵地平日里零星开展的文化活动、缺少整体规划、文化场地利用率不高的现象,专门选派区文化馆1名副馆长到娄桥街道筹建全区首个文化馆分馆并兼任馆长。

  原先,这里健身器材房有3个,声乐排练室等常用功能房却没有一间。根据文化馆服务功能和当地群众需求,合理安排场地布局、健全组织机构,是分馆建设要做的第一件事。因此在筹建过程中,将娄桥分馆分为办公室、文化艺术培训部、表演艺术指导部、视觉艺术指导部、文学理论信息部等5个部门,对所有功能用房做了合理的布局和改造。5月中旬,瓯海文化馆娄桥分馆首期公益培训班招生,书画、声乐、舞蹈、电脑等6个公益课程的200多个名额在1天内被抢订一空。培训师资不仅有区文化馆的专业艺术干部,也有分馆的文化志愿者。能在家门口享受到优质的公益培训,一些群众直呼:真是太棒了!

  同时,区文化馆还指派专业文化干部为分馆或服务点编排的节目进行专业指导。如今年4月份,娄桥文化馆分馆要编排一个民乐群奏节目参加全区文艺汇演。这对这个成立一年不到的民乐“草台班子”是个不小的挑战。对此,区文化馆专门指派馆内的几位器乐专家对其进行蹲点辅导。最终,节目登台演出不仅赢得了满堂彩,还捧回了“群众最喜爱的节目”大奖。另外,区文化馆其他文化干部,如声乐、曲艺、舞蹈等领域的干部也会应娄桥文化分馆和服务点的需要,定时定期为其开展辅导。

  为了有效发挥社区文化活动中心的作用,瓯海区还积极创新“送文化”与“种文化”相结合的服务模式,鼓励文艺干部到镇街和社区设立“文化名人工作室”的服务模式。年初,中国舞蹈家协会会员、瓯海区文化馆馆长谢乐燕,带头在潘桥街道潘北社区文化服务中心设立了“谢乐燕艺术工作室”,定期对辖区内的舞蹈爱好者开展免费培训,真正让百姓能够充分获取区域内最优质的文化资源与服务。据悉,今年瓯海区5个“文化名人工作室”将先后在其他文化社区设立。

  瓯海区推行文化馆总分馆服务机制的做法,让文化馆服务为民的作用真正得到最大化,实现最高效率的统一管理,形成了三级节点、一体运行,从而可以有效整合区、镇街、村(社区)各级文化阵地资源,推动文化馆服务城乡一体,公共文化共建共享,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便捷、均等的文化活动、公益培训、艺术鉴赏等服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为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丰富了载体、注入了活力。

率先组建文艺社团联盟 实现草根文化抱团发展

  在瓯海,活跃着240支、共15000余人的基层业余文艺团队,其中,文化志愿者就达1100余人。由于受限于活动场地和平台资源,这些社团往往难以发展壮大。对此,瓯海区提出组建“文化社团联盟”,由政府免费提供活动场地和资金支持,以社团联盟为主体,运营原先空置率较高的社区文化服务中心。这一模式,不仅充分依托民间力量办好基层社团文化,同时也促成了社团之间的资源共享、合作共赢。潘桥街道社团联盟的试点率先走出一条抱团发展之路。

  今年3月底,活跃在潘桥街道的音乐爱好者协会、摄影协会、书画协会等10多个社团结成“文化社团联盟”,成立了潘桥街道社会组织促进会,在民政部门备案登记。

  如潘桥街道摄影爱好者协会,原先受制于缺场地、缺人脉资源的难题,协会一直没有发展壮大,难以有效开展活动。今年在潘桥街道“社团联盟”的支持下,仅3个月时间,摄影协会从3人摄影小组迅速扩张到拥有70多名会员的社团,并成功举办了3期公益培训、一次集体外拍。会长曾哲介绍,从怎么成立社团,到如何开展活动,促进会都有专人指导。社团负责人之间经常碰头,交流社团运营的方方面面。

  潘桥街道成立的社会组织促进会,是典型的政府搭台、百姓唱戏,让街道文艺社团有了自己的“娘家”。目前,潘北社区仅各类公益文化培训就有健身操、吉他、拉丁舞、书画、摄影等10多个项目,参与人员期期爆满,且影响面不断向街道外扩展。同时,街道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委托“文化社团联盟”——社会促进会运营潘北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短短3个月,促进会孵化了舞蹈、音乐爱好者、摄影等10多个新社团。现在,入驻潘北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社团达到20多个,数量仍在不断壮大。

打造瓯悦系列服务品牌 实现文化惠民供需对接

  为解决广大农民群众“买书难、借书难、看书难”的问题,近年来瓯海建成了农家书屋191家。然而,在实际运行中,这些农家书屋大多处于闲置状态,没有发挥应有效用。针对这种情况,按照“迁移一批、提升一批、整合一批”的思路,对191家农家书屋推行优化区域布局、统一配置标准、统一形象设计,精心打造契合群众需求、时尚、温馨的“瓯悦书屋”新品牌。

  落地窗、实木桌椅、仿古台灯、近万册图书……在潘北社区文化服务中心,人气最旺、使用率最高的公共文化场所,要数二楼的“瓯悦书屋”。这里不仅环境温馨、书香习习,而且实现了与市、区图书馆的联网,可通借通还。该书屋根据群众需求,图书从原来的5000册,增至8800册。最近,区图书馆又派送优质儿童类书籍1000册,这让周边即将进入暑假的孩子们欢喜得不得了。

  这家“瓯悦书屋”的“前身”,是一家“农家书屋”。设立几年来,由于书籍不流通、阅读体验差,这里一直门庭冷落,一屋书籍几乎成了摆设。基于对全区农家书屋的调研和排摸,去年,瓯海区投入专项资金,为其中22个农家书屋率先实行提升改造:除提升环境、打造统一标识外,还添置了数字借阅设备和一批优质图书,打通瓯悦书屋与图书馆流通机制,大大方便群众借阅,打造“瓯悦书屋”新品牌。而对于集聚程度不高的社区,对原有书屋实行关闭,或将其迁移至人群更为密集的社区进行合理配置,改造后书屋的借阅量直线上升,人气一下子旺了起来。据悉,今年瓯海区将再建2家高标准的“瓯悦书屋”。

  除区图书馆、“瓯悦书屋”外,在瓯海各街镇,还散布着4家24小时不打烊的“城市书房”,今年还要继续建成2家。由此,“区图书馆、城市书房、瓯悦书屋、家庭书房”四级图书服务平台网络,滋养着瓯海人的阅读生活。

  “文化惠民就是要让群众真心喜欢。”瓯海区文广新局分管公共文化负责人麻显春介绍,瓯海的农村数字电影也曾面临着与农家书屋同样的尴尬处境,也是通过优化改造,使公共文化服务真正做到惠及民生。

  根据“电影下乡”的要求,瓯海每年要送2600多部电影下乡。可是,由于露天电影观影时间和场地不固定、前期宣传渠道少、观影环境嘈杂,往往看的人少、收效差。根据对百姓观影需求的调研和走访,瓯海将露天电影“搬”到了室内,选择群众集聚的社区文化阵地,建设200多平方米的电影固定放映点。并在影吧内标准化配置了影院座椅、音响、屏幕等,打造成环境温馨时尚的“瓯悦影吧”。同时,对库内3000多部电影进行梳理,在区公共文化惠民平台上予以公告,供各影吧按需选片。“每周二、五下午,影吧都在固定时间放电影。放的片子大多是一个月前的院线电影,看起来很过瘾!”潘桥社区居民谢一凡体验过“瓯悦影吧”的免费电影后,几乎每周都会关注微信公号中发布的影讯,成了“影吧”首批忠实“粉丝”。

  “瓯悦影吧”项目的推出,实现了三个转变。即:使老百姓由“站着看”向“坐着看”转变、由“我送你看”向“你点我送”转变、由“有看就好”向“好看才好”转变。

建设文化数字惠民平台 实现零距离式配送服务

  按照上级要求,每年瓯海区要完成400多场“送戏下乡”任务,但送出去的文化服务是否真正受老百姓欢迎?根据民意调查结果反馈,情况并不容乐观,有些项目百姓不爱看、不喜欢。对此,瓯海区从充分尊重民意的角度,选出百姓最喜爱的20多个文化社团和文化“民星”搬上“点文化”公共文化惠民平台,实现公共文化的“配送服务”和供需对接。根据点单情况,以政府购买方式,送文化惠民。

  据悉,这些文化社团和文化“民星”都是群众自己评选出来的。去年以来,瓯海区在全区开展“幸福瓯海•百姓风采”文化活动,先以各镇街为单位,组织辖区内文化社团、文化爱好者进行文艺展演,鼓励群众“只要你有才,就可上台来”,打造零门槛舞台,区文化部门组织专家和观众对每场演出进行综合评审,选取优秀文化人才和优秀节目,由区文化馆专业干部对其进行专业辅导和提升后,入选区公共文化惠民平台优秀作品库,供镇街、社区、企业点单。目前,作品库入选的文化社团有20多个,包括歌舞艺术团、京剧团、书画社、木偶艺社等;作品库入选“民星”16位,包括书法、国画、朗诵、声乐、摄影等方面的专家及魔术、勾花、米塑等方面的文化艺人。

  同时,为让广大群众更加便捷地享受到全区公共文化服务,瓯海区还在“点文化”公共文化惠民平台,及时发布全区各文化阵地开展的各类活动,并实现在线报名、在线预约、地址查询导航等功能,群众只要动动手指,即可在线上完成点单,还可参与自己喜欢的活动。据统计,单就今年以来,该平台已配送书法、国画、朗诵、勾花、米塑、声乐、健身舞等各类培训157场,戏剧、鼓词和综合文艺汇演等各类文艺展演146场,深受群众欢迎和喜爱。

  这一举措的实施,真正做到了“老百姓要看什么,我们送什么”,建立了以充分挖掘民智和满足民愿为目标的惠民服务新机制。同时,这一举措也逐步推进群众活动从政府部门“送文化”向引导群众“自产文化”转变,建立了文艺人才培育、文艺作品生产的政府购买机制,实现了“政府让路、群众担纲”的效应。


浙江日报 今日温州 00023 为瓯海人民打造幸福的文化家园 2016-06-29 浙江日报2016-06-2900004;浙江日报2016-06-2900006;浙江日报2016-06-2900007;浙江日报2016-06-2900009;浙江日报2016-06-2900013;浙江日报2016-06-2900012;浙江日报2016-06-2900014;浙江日报2016-06-2900016 2 2016年06月2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