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经济周刊

敬畏市场
盘活重生

  3年多来,温州通过市场化方式处置“僵尸企业”取得了不俗的成绩。温州处置“僵尸企业”的实践,是尊重市场规律的结果。这座城市的活力正在复苏,这座城市的信用正在被不断修复。

  2011年以来,温州和不少地方一样,出现了经济脱实向虚,部分企业没有守住主业,产业上没有转型升级,资金上过度依赖民间金融,高杠杆举债频频出现,一些陷入资金链、担保链风险漩涡的温州企业成了“僵尸企业”。

  和别的地方不同的是,温州陷入困境的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他们的“生”与“死”更多应由企业主和债权人决定,更多地由市场本身来决定。这也是温州当地政府为什么没有定名单、下任务的重要原因,当地政府的处置办法不是一刀切的行政手段而是充分尊重市场实际情况,让市场之手充分发挥作用,政府则以帮扶、协调等角色出现。

  “企业担一点,银行让一点,政府帮一点,司法快一点。”温州通过这种各方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方式,没有“一刀切”,成功化解了不少风险,经过重整,一些企业已经恢复了生机。

  虽然企业和人一样,也有“生老病死”,但企业的生死不仅是企业的事,也关系到企业的债权人,只有这些利益相关者才能决定企业的命运。尊重他们对企业命运的决定权,正是对市场规律的尊重,是对市场机制的敬畏。

  市场化出清“僵尸企业”,按照法治的要求进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和别的地方不同,温州最主要的举措是破产重整、破产和解、破产清算。依照我国企业破产法律法规来操作,既是温州“僵尸企业”绝大多数为民企的现实决定的,也是政府管住自己的手、让市场发挥更大作用的结果。“与其跑路,不如申请破产保护。”经营失利的企业家们也开始认识到破产是一条自我救赎之路,解开了温州这个熟人社会圈子过去那种不情愿破产的死结。

  依法处置“僵尸企业”是去产能的题中之义。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当下,去库存、去产能、去杠杆也都与温州处置“僵尸企业”息息相关,当年一些跟风投资光伏、房地产的企业不少因库存而受困,而眼镜、制革、鞋服等传统产业产能过剩问题也较为突出,高频率使用金融杠杆则是导致温州经济风险的引爆点。温州加大法治化处置力度,让那些亏损严重、资不抵债的“僵尸企业”通过破产清算程序依法退出市场,而那些优质资产尚存的企业重新盘活,实现重生,这无疑是让资源获得更好的配置,也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具体探索实践。

  只有市场化的处置方式才能实现常态化。从温州经济发展的轨迹来看,特殊的地域环境、特殊的人文积淀、特殊的商业模式,几乎很难拷贝,但是温州在处置“僵尸企业”方面的做法和经验却是可复制、可推广的,因为同样的法律环境下,全国去产能的共同背景下,依法进行破产程序,有共同的路径可循。

  在市场化、法治化、常态化处置“僵尸企业”取得阶段性成绩后,温州也在积极探索更为成熟的做法。对温州而言,下一步要做的是进一步完善依法处置“僵尸企业”的体制机制,形成更为完备的经验体系;进一步探索破产配套制度的供给,真正让破产重整企业实现信用修复。


浙江日报 经济周刊 00017 敬畏市场
盘活重生
2016-06-29 1659081 2 2016年06月29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