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1版:一版要闻

“普久书记”赛亲人

——记我省援藏干部王越剑

  车走青藏线,沿谷地穿越念青唐古拉山脉,进入海拔4500米以上的藏北高原,进入那曲县,进入“生命禁区”。

  车窗外,一望无际的高寒草原如用石绿泼就、间施藤黄的大泼墨山水。

  3年前的这个季节,我省第七批援藏干部来到那曲地区。来自杭州的王越剑是指挥部副指挥长,也是援助那曲县9人小组的领队,挂职那曲县委常务副书记。

  这3年,当地干部群众都管他叫“普久书记”。普久,在藏语里就是“援藏”的意思。“援藏,就是和藏区同胞一起建设家园。建什么?怎么建?需认真规划实践。”3年中,王越剑和援藏同事一起创造多项纪录。那曲人为他点赞:敢想肯干,忠诚担当!

  6月22日,记者沿着王越剑的脚步深入藏北草原,寻访他3年谱写的援藏之歌。

  问计民生

  他让群众有满满获得感

  香茂乡,那曲县海拔最高的乡镇。

  车绕过一个山丘,远远看到一排藏式平房镶嵌草原,白院墙,藏红色女儿墙,新而整齐。这个叫龙仁的小村是浙江援建的首个小康示范村。

  “刚到那曲县,我们用两个月走访所有12个乡镇,发现有牧民还住在破旧危房里。”王越剑说,安居才能乐业,他和同事推动实施总投资额3517万元的小康新村项目,制定建设实施细则等制度规范,已惠及201户贫困牧民。

  “大前年下大雪,王书记来慰问,说要让我们早日住进新房,没想到第二年就住上了。”听闻王越剑到来,全村人迎了出来,21岁的白玛卓玛父母早逝,说起王越剑提供的帮助,她激动落泪。

  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是王越剑援藏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他想得最多的。

  “过去儿子一照镜子就大哭大闹;现在他喊着要拍照。这多亏王书记。我们一家都喜欢他。”那曲镇22村,村民扎西次仁用最朴素的语言表达对王越剑的感激。2014年起,那曲县援藏小组两次携手中国微笑行动组织,共为那曲地区贫困家庭的55名唇腭裂儿童免费医治。扎西次仁的儿子第一个接受了手术。

  久违的笑容如格桑花般绽放在扎西次仁一家的脸上。这个“计划外”的行动,让55户曾背负各种精神压力的家庭重拾生活信心。

  “这个活动没有列入我们最初的援藏计划,是在走访中萌发的。3年援藏,这样的项目还真不少。”不管是那曲第一个为精准扶贫开设的爱心超市,或是使那曲县人民医院正式投入使用,还是组织浙江教师到那曲作该县历史上首次支教,这些“计划外”项目来自王越剑的思考:援藏,如何走进群众内心?

  “事无大小都重要,关键让群众有获得感。”王越剑说。

  寻路发展

  他创造多项高原纪录

  从香茂乡一路向北,藏语称为“措”的湖泊如打碎的镜子散落草原。到罗玛镇,青藏铁路拐一个大弯,托住了如一弯弦月的“杭措”,一个以杭州命名的高原湖泊。

  (下转第二版)

  (上接第一版)

  湖泊边上,那曲杭措景区游客中心建筑已基本成型,如含苞待放的格桑花。

  “游客可在这里欣赏震撼心灵的高原星空。”援藏干部、那曲县委办公室副主任陈峰说,日前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绿色发展基金会星空工作组已正式授予该景区“暗夜公园”称号,景区成为国内第一个经授权的国际暗夜公园。

  “王书记的这些‘第一’开拓了我们的思路。”那曲县县长赤来塔吉说。

  那曲位于有“世界屋脊的屋脊”之称的羌塘草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落后,产业结构单一。为富民兴藏,王越剑以“造血”为出发点,创造了多项纪录。

  “真甜啊!”总投资近300万元的援藏项目那曲县特色产业示范基地内,几名村民正在品尝刚摘下来的草莓。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草莓!

  “我们聘请技术指导培养各村种植带头人,开拓村民增收渠道。”王越剑说,草莓种植成功激发了群众信心。如今,村民在基地内种起了大白菜、西红柿。红红绿绿长得正盛。基地也成了那曲县技术培训中心。

  援藏,如何发挥实效?王越剑说,需发掘当地特色、让群众主动参与。

  作为全国唯一不长树的县,那曲却长一种特殊的菌类:黄蘑菇。每年七八月雨季来临,广袤的羌塘草原就会冒出这营养价值极高的美味。

  “牧民原来只是把黄蘑菇拿到路边叫卖,价格不高也卖不多。”王越剑决定把它做成产业。

  找地方建厂房、从浙江庆元引进烘干机器、配备发电机……蘑菇厂很快开张。2014年,当地被工厂收购的新鲜黄蘑菇创收120万元,平均为采黄蘑菇的牧民增收1000多元,还直接带动当地40多名牧民就业。

  去年,那曲县生产总值达14.3亿元,农牧民人均收入8237元,分别比2013年增长48%和40%。

  和睦同胞

  他让浙江与那曲相连相融

  油恰乡,远离青藏线,那曲县最偏远乡镇之一。只要有时间,王越剑会坐车颠簸两个多小时到乡里走亲戚。

  “谢谢普久书记,我家马上住进新房子了。”2村村民次旺多吉说。

  两年前,王越剑主动选油恰乡作为自己的联系点,第一次走访中,就和家庭困难的次旺多吉结了亲戚。次旺多吉的大女儿生病无钱治疗,王越剑主动出钱让她去拉萨医治。如今,孩子病已痊愈,次旺多吉家的宅基地经王越剑的帮助争取下来,盖起了新房。

  “只有把自己当那曲人,才能尽到援藏工作的职责。”王越剑说,西藏有“远在阿里,苦在那曲”的俗语,有人说援藏干部人到那曲就已有成绩。但他不想走形式,他要“走心”。

  怎么走?融入融合,用感情援藏!

  那曲县敬老院73岁的孤寡老人次宗下半身瘫痪,王越剑自掏腰包给他买了一个轮椅,手把手教会老人如何使用。得知王越剑援藏结束即将离开,老人流下眼泪。

  “普久书记是敬老院老人们的亲人。”那曲县民政局副局长尼珠说,有群众为能和王越剑说说心里话,主动学说普通话。

  “在那曲,从容漫步时空。”这是那曲县首部旅游专题片《云上那曲》中的台词。王越剑请一家浙江公司制作这不到3分钟的视频,想让更多人和他一样融入那曲。

  “交往、交流、交融是援藏工作的主题。”王越剑说,《云上那曲》拓展了援藏工作维度。2014年4月,那曲县援藏工作组成立了“爱在那曲”援藏公益平台,目前已组织杭州的企业和个人参与那曲公益活动30余次(项),社会企业和个人提供计划外援藏资金物资共计300多万元。

  忠诚担当

  他践行职责使命无怨无悔

  那曲县12个乡镇、141个行政村,留下了王越剑的足迹。

  在高寒缺氧等艰苦条件下,王越剑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职责使命,如他自己总结:情系那曲,忠诚担当;梦留羌塘,无怨无悔。

  2013年10月,到那曲第4个月,还被高原反应“折腾”的王越剑迎来一场“大考”:那曲遭遇多年不遇雪灾。王越剑连续4天下乡,行驶在看不到路的雪地,到灾情最严重的6个乡镇指导和督促抗灾。在尼玛乡海拔5300多米的青拉山上,车子抛锚,两侧悬崖峭壁,惊险万分。所幸当地老乡找到了他们。等回到县里,已是第二天凌晨5时。

  “有困难自己挑,远的地方自己去。”杭措景区项目策划、施工期间,王越剑连续去现场30余次。

  “3月是那曲的风季,穿着军大衣都能把人冻麻掉。王书记一直坚持在现场。”援藏干部、那曲县住建局副局长钱维新说,王越剑处处以身作则,提高了那曲县援藏小组成员工作效率和凝聚力。

  今年6月,经那曲地委推荐,王越剑被西藏自治区党委评为自治区优秀共产党员,这是援藏干部极大的荣誉。但让王越剑最自豪的是,那曲县第七批援藏干部3年考核人人全优,并都获得了地区或县民族团结先进个人和县优秀共产党员称号。

  看列车驰过羌塘草原,记者不禁想,援藏干部不正如列车?他们给藏区带来惊天变化,如《天路》一歌所唱:

  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把人间的温暖送到边疆

  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

  各族儿女欢聚一堂……


浙江日报 一版要闻 00001 “普久书记”赛亲人 2016-06-27 1655442 2 2016年06月27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