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3版:要闻

十万将士出“抗大”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探访

  据新华社西安6月24日电 (记者 梁爱平 付瑞霞) “罗荣桓、陈赓、李先念……这些在中国革命史上立下赫赫战功的将领,都在延安抗大接受过教育”。6月23日,伴随着讲解员的解说,来自江苏的40多名游客置身陕西延安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旧址,追忆70多年前延安的那段烽火岁月。

  1935年10月,红军长征到达陕北之后,面对中国东北等地被日寇侵占,大批日军步步逼近华北的危急形势,毛泽东同志组织召开瓦窑堡会议,决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并决定创建一所培养抗日力量的红军大学。1936年6月1日,“中国人民抗日红军大学”在陕北瓦窑堡成立。1937年1月随党中央从瓦窑堡迁至延安并正式更名为“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

  同年,抗大二期正式开学,共招收学员1362人,加上甘肃庆阳的抗大步校1400余人,抗大二期学员共计2700余人。

  中共中央领导人和各根据地首长极为重视抗大的教育工作,他们把为抗大讲课作为一项义务,扎实备课,认真讲授。毛泽东曾在抗大讲授政治形势、党的政策等课程。周恩来、朱德、王稼祥等都在抗大讲过课或作过报告。

  “这些革命家和军事家教给学生最可宝贵的东西,首先是坚定的政治方向和高尚的精神追求。毛主席为抗大确定的教育方针,就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抗大也在艰苦历练中形成了‘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同时,他们独特的、启发式的教学方法也值得今天借鉴。”中国延安干部学院教授李瑞芳说。

  在战争年代里,抗大的学习生活非常艰苦。但学员们以窑洞为教室,以石头砖块为桌椅,以石灰泥土糊的墙为黑板,白天苦练杀敌技能,晚上伏案苦读。当时,“边生产边学习,边战斗边学习”成了抗大最为明显的办学特色。

  延安抗大革命纪念馆馆长刘晓东介绍,抗大总校当时在延安共办了8期,培养了29072名干部,加上12所分校共培养造就干部10多万人,为中国反法西斯的最终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

  据延安抗大革命纪念馆提供的数据,1955年,在被共和国授予的10名元帅、10名大将、57名上将中,约有半数以上的元帅、大将、上将是曾在抗大工作、学习的干部和学员。

  延安的抗大总校也曾辗转于山西、河北等地坚持办学,1943年1月返回陕甘宁边区,并在晋东南、晋察冀、山东、淮北等抗日根据地先后建立12所分校。抗战胜利后,这些学校完成了历史使命结束办学,成为国防大学、黑龙江大学、北京外国语大学等高校前身。


浙江日报 要闻 00003 十万将士出“抗大” 2016-06-25 1653946 2 2016年06月2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