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科技强农惠农 激发农村创业创新
给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本报记者 李文芳 通讯员 费必胜 郑煊
“七山一水两分田”的浙江,如何在先天自然条件不足的前提下,跑赢农业现代化之路?记者在24日举行的全省农业科技大会上获悉,我省将加大对农业农村科技创新工作的资金投入,通过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加快农业成果转化、培育农业高新产业、激发基层创新创业等抓手,促进科技强农惠农,激发农村创业创新,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有力支撑。省委、省政府也将于近期正式出台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业创新的相关政策。
新品种选育
补足现代种业供给短板
种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生命线”。在全省农业科技大会会场东侧,我省“十二五”期间农业新品种选育展板与部分实物亮相。来自水稻、旱粮、蔬菜、果品、畜禽等12个领域的新品种展出,是全省农业科技工作的一份成绩单。
我省始终把种业发展作为农业竞争力提升的核心。“十二五”期间,实施现代种业发展工程,在水稻、旱粮与十大农业主导产业开展农业新品种选育专项工作:育成新品种(组合)268个,获得品种权保护和专利授权270个;建设了一批种质资源圃、资源库,搜集、整理和保存了4万份种质资源材料,建成制种、种苗基地529个、92809亩;研发了一批优良品种选育技术,累计获奖成果101项,其中国家科技奖7项,省部级科技奖47项;扶持骨干种业企业和种子种苗生产企业158家。
会议现场,由省科技厅、财政厅、农业厅等部门联合拟就的《关于推进“十三五”农业新品种选育科技创新的若干意见》正式发布。《意见》指出,“十三五”期间,我省农业新品种选育工作要聚焦挖掘和创制优异种质资源、突破育种关键共性技术、加强优良新品种选育、加强科技创新人才梯度建设、强化现代种业企业培育等方面。到2020年,逐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融合、育繁推一体的商业化育种技术创新体系,切实补足我省现代种业发展的供给侧短板。
科技特派员、星创天地
补足农业创新创业短板
科技特派员将论文写在大山深处、将技术留在江海湖泊。目前,全省省市县三级共派遣个人科技特派员12913人次、法人科技特派员125家、团队科技特派员354个,累计推广新品种新技术13290项次,开展技术培训12.8万场,培训675万人次,成为我省科技富农增收的一支重要力量。
站在“十三五”新的起点上,科技扶贫不再是科技特派员的唯一职责。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要转变科技特派员的使命与职责,推动科技特派员从科技扶贫向支持农村创新创业方向转变,建立基于“大农业”视野的科技特派员服务观。具体来讲,就是按需选派、精准对接,根据地方的产业需求,择优选派;拓展科技特派员帮扶专家、帮扶产业的领域,从原有的涉农相关专业逐步向工程机械、农机装备、电子商务、创意设计、市场营销等领域拓展,为农村创新创业提供智力支持。
记者从大会现场获悉,为了发挥基层农村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我省将规划布局建设各具特色的“星创天地”,切实为科技特派员、大学生、返乡农民工、职业农民等营造专业化、社会化、便捷化的农村科技创业服务环境,打造农业农村领域的“众创空间”。“星创天地可将科技示范、技术集成、科技孵化、平台服务融为一体,以农业科技园区、农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涉农高校研究院所、农业科技型企业、科技企业孵化器和科技特派员服务站等为载体来建设,从而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促进农村科技创业创新。”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说。
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
补足农业全产业链短板
企业是创新的主体。省科技厅农村处负责人告诉记者,“十三五”期间,在布局农业上、中、下游全产业链过程中,要围绕农业主导产业和特色新型产业,选择业内具有引领带动作用的农业科技企业,建设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是个新提法,就是要按照产业链上、中、下游布局的思路来建设,从而贯穿和联通产业链核心环节,实现创新链、产业链有机协同。我们可以积极探索省市(县)和社会力量共建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的模式,推动省级农业科技企业研究中心、涉农省级企业研究院等提质升级,每年选择若干家绩效评价结果处于前列的企业研发中心等,推动其发展成省级重点农业企业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