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荡心灵的
梨园
刘慧
香港是购物天堂,也是个看戏的好地方。这个“戏”不是指电影,而是传统戏曲。
我记得,日本著名歌舞伎坂东玉三郎到香港演出中日版《牡丹亭》时,有这样一段致辞:以前在中国,传统戏剧的中心是北京、上海、天津和武汉;而最近的几十年里,香港和台湾也成为京剧、昆曲的重镇。许多京剧、昆曲演员都曾经对我说过,当传统戏剧日渐衰微的时候,香港观众及时给予了有力的支持,是京剧昆曲的“患难之交”。
因此,坂东玉三郎对香港观众抱有很深的尊敬。
我想,其实在坂东玉三郎的话的背后,还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当国内的年轻人越来越爱看港台片的时候,香港人却越来越爱看传统戏曲;当国内的戏曲表演越来越高端豪华时,香港的戏曲推广则越来越平民化;当国内把振兴戏曲作为文化工程时,香港观众把看戏当成茶余饭后的生活方式
看戏就是看戏,不为别的,只为喜欢。
原来,戏曲就是可以让我们休憩身心、涤荡心灵的梨园。清曲雅乐,是戏曲的原生态,也是精神富足、值得玩味的市民生活。从这个角度来说,香港日渐繁荣、春光烂漫的戏曲市场,正在成为中国戏曲的后花园。
香港气候宜人,中国戏曲之花,持续7年间在这里绽放。戏曲节长长的剧目单上,不仅是京昆大戏,还有那些不为人知、濒临失传的地方戏,在香江得以滋养,如山花烂漫盛放。
要明白,这个让中国百年戏曲在香港“姹紫嫣红开遍”的理想,实现起来并不容易。数数看,传统戏曲有两三百种,后花园能开多少是多少。可以肯定的是,这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仅昆曲而言,在近代昆曲史上,有两个节点对昆曲十分重要。1956年《十五贯》晋京,“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使濒临灭绝的昆曲得以起死回生,如果没有那时的基础和后来的不断努力,也很难说有昆曲申遗的成功。
第二个节点,则是昆曲被列入世界非遗后的2001年,全国7个昆曲院团在之后的10多年中排演出了这么多优秀灿烂的剧目,使全国昆曲界呈现出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这是国之祥瑞。在人才培养方面,中国戏曲节又给一代代昆曲精英的涌现搭建了平台。
重要的是,香港低票价、高水准的演出,渐渐吸引了不少外地观众来香港看戏。所以在香港的剧场,经常能看到有不同肤色的观众。
短短几日,我就看见,在商场门口临时搭台唱戏、公园里不定期的评弹雅集,这都属于社区戏曲文化的一部分。香港的艺术团体到户外演出,只要有人走过,看一眼都是好的。真正好的东西,人就会入心,会记住,会去寻找。
有趣的是,香港学校推广戏曲文化的做法,则类似于我们的戏曲进校园,但形式更多样化。可以由教育部门补贴,请艺术团体到学校演出及讲解戏曲常识,也可组织一批剧团和剧目,提供给各个学校挑选,举办学校文化日演出。
如今,每年夏季,中国戏曲节都会邀请戏曲界翘楚,在香港演绎多出脍炙人口的戏码。
伫立在历史与未来的交汇点,盛世戏曲,幽兰逢春香正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