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大”代表所乘红船是啥模样
南湖红船复原记
记者 丁谨之
本报讯 (记者 丁谨之) 6月的南湖,游人如织。“这是纪念馆客流量最大、最集中的时段。”南湖革命纪念馆馆长张宪义说。
提及“镇馆之宝”,张宪义没有半分迟疑,“当然要数红船!”他告诉记者,建馆时,中央有关部门曾明确指出,“南湖建馆的中心是船的问题”。而纪念馆设于嘉兴南湖湖心岛烟雨楼内的初址,与红船停泊处近在咫尺,从侧面也印证了馆与船之间的密切关联。
1959年,南湖革命纪念馆开始筹建。此时,当年的红船已无处寻觅。董熙楷,当时在嘉兴县委宣传部工作。身为南湖革命纪念馆筹建委员会的工作人员,他亲历了红船复原的始末。
面对同类船绝迹的棘手难题,董熙楷与时任县委宣传部副部长的郭竹林决定开展社会调查。“一定要弄清当年开会的船到底是什么模样。”董熙楷在回忆录中写道。
很快,数位新中国成立前游览南湖的常客提供了不少重要信息。据他们回忆:1921年前后,南湖游船分为4种:专供游客摆渡用的摆渡船,限载两三人的小游船,有钱人私用、不外租的账船和供包租的丝网船。据此判断,红船属于丝网船。
缩小范围后,筹备委员会通过专项调查,了解到了更详尽的情况:这种游船长10余米,宽3米以上,内设前舱、中舱、房舱、后舱;按船首通向船尾的过道多少,分为“单夹弄”和“双夹弄”;船身用料考究,船中雕刻精致美观;这类船源于无锡,是当年的太湖游船。
董熙楷与郭竹林立刻奔赴无锡,在无锡交通工具合作工厂(无锡红旗造船厂前身)许多车间老师傅的帮助下,获得了有关船型、雕刻等更多细节,还收到了由该厂生产制作的一只双夹弄丝网船模型。
1959年3月,董熙楷带着这艘模型船来到北京,并在中央办公厅同志的介绍下,见到了负责中共“一大”会务工作的王会悟。王会悟回忆说,这只船模型与开会的那艘船样子很像,但体型略大。同时,她告知董熙楷,开会用的应是单夹弄丝网船。
董熙楷一行返回嘉兴后,便按王会悟的描述做了一只单夹弄丝网船模型,寄往北京,并得到了董必武的答复:“船就是这样,但大船后还有一只小船,是保卫人员坐的,万一发生情况,也可以用于撤退。”之后,筹备委员会征询了王会悟的意见。随即,又增造了一只小船模型。
外观确定后,筹备委员会为恢复游船内饰,再度前往无锡交通工具合作工厂查找资料并核实,终于核准了红船内外结构、形态。
手握复原图纸,重造红船便排上日程。当时,造船任务由嘉兴造船厂承担,随着工期推进,建造队伍日渐壮大:无锡交通工具合作工厂的温和尚、温炳奎、徐步皋来了,他们作为技术指导,坚守到完工才离开;嘉兴师范学校的美术老师陆松安来了,他负责与船厂联系,主抓进度和质量;嘉兴新华书店的副经理孙毅来了,主管物资采购……
1959年7月1日,工程宣告完工;当年10月1日,船只下水,停泊在湖心岛烟雨楼东南岸水面展出。至此,南湖革命纪念馆的“镇馆之宝”,在纪念馆成立前一年与世人见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