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生态

杭州皋城村改造100幢农居,打造——

没有围墙的农居博物馆

本报记者 聂伟霞

  白墙黛瓦、青石板路,参天的古樟树、斑驳的矮墙,还有未曾尘封的古井……周末,虽然下着雨,市民陈先生仍来到杭州江干区丁兰街道皋城村,他已连续3个周末在这里“发呆”了。

  “农居、古树、老井、茶庄,这里是一个没有围墙的农居博物馆。随便走进哪户农家,都能坐下来喝杯茶,田园气息扑面而来。”陈先生说。

  皋城村位于杭州老城区东北,从主城区驱车只需20来分钟。去年底,皋亭山景区被评为国家4A级景区,皋城村则是景区的核心区,这里开放的特色农居、农民的生活都成了风景。

  村委会主任俞建国说,村里有农户204户、870多人。以前,出入村子只有几条3米宽的黄泥路,骑自行车进去,需要扛着出来——一路飞溅的黄泥,早已糊满轮胎。路两旁,曾到处是乱搭乱建的铁棚和横七竖八的临时房,鸡鸭到处乱跑,臭味熏天。

  村容的改变,始于2010年的“造景工程”。村里不仅新建了道路、公园和排污等基础设施,还通过治水拆违,对100幢农居实施改造,引导村民拆除围墙,从此有了农耕、农具、农趣、农舍的记忆。

  杨梅结满树枝,香樟撑开大伞,百年桂花树、红茶树香气四溢……在村民宋永连家200多平方米的院子里,四季瓜果飘香,游客可随时坐在敞开式的院子里喝茶聊天。宋永连的院子以前也砌有2米多高的围墙,2013年拆除后,一下子觉得通透了许多。宋永连说,自家院子里的景观,大家一起来观赏才更有价值。

  70多岁的老教师林月琴,退休后回到村里生活。白天,她家的大门总是虚掩着,轻轻一推就开了,老人会面带笑容地迎出来。她最得意的是房子后面的厨房,一面靠着小山包,另三面不建围墙,是个敞开式的厨房,一个大土灶占据三分之二的面积。老人说,土灶烧的饭菜特别香,现在却成了稀罕物,来参观的客人特别多。

  “你看,房前的古樟树、屋后的古井,都还完好地保留着。”林月琴说,村里为了留住老“味道”,还花了十几万元钱。她家门前的香樟树,原是村里一个农民种的,2010年他想把这颗香樟树卖了,村两委专门为此召开会议,大家认为,村里的树木不能卖。于是,村里花了9000元将香樟树买下来,让它在原地生长。这样留有村民记忆的大樟树,村里还有几十棵。现在,村里还制订了村规民约,规定直径超过30厘米的大树都要留在原地,不允许迁走、砍伐。

  让村民自豪的,还有十多口古井。俞建国说,为了告诉子孙“吃水不忘挖井人”,村里把这些古井整修保护起来,还立了碑。如今,这些古井还能使用,一到枯水季,村民仍到这里取水。

  小小的皋城村,还有“风情一条街”。这里是民居最集中的地方,一条宽敞的青石板路,两旁有32幢古色古香的农居。游客走过石板路,穿过古民居,可以爬到皋亭山上赏风景。在街上开办“山水人家”农家乐的陈有琴,见有访客,热情地迎上来。陈有琴告诉记者,村里环境整治一新后,她办起了农家乐,半年时间收入超过十万元。如今,“风情一条街”上已开出了20多家农家乐。

  “村庄的颜值高了,村民直接受益。光是出租房子的农户,一年租金少的有10多万元,多的有30来万元。”俞建国说,今年村里制订了更严的村规民约:禁止乱倒垃圾、排污水等破坏环境行为,把村子建成一个没有围墙的农居博物馆。


浙江日报 生态 00007 没有围墙的农居博物馆 2016-06-21 1642693 2 2016年06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