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7版:生态

龙泉:探索养殖场配种植基地

我省畜牧业转型升级微样本之二

  3年前,养殖户叶石根将养殖场搬入龙泉兰巨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时,心里直打鼓:新的养殖场要上山,这就增加了运输成本,到底值得不值得?现在问他,他会毫不犹豫地说:值!

  2013年,利用“九山半水半分田”的地貌特征,龙泉市设立占地近两万亩的兰巨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利用山地资源发展农牧结合、林牧结合的生态畜牧业。园区进行统一纳管,采用沼气综合利用、苗木滴管灌溉的循环利用模式,使养殖场规模与周边消纳地相匹配。既破解用地瓶颈,拓展畜牧业发展空间;又便于排泄物资源化利用,为种植业提供有机肥。

  就在这样的背景下,叶石根将自己的养猪场与花卉苗木种植结合起来。为占地20亩、生猪存栏量3000头的养殖场,配套上了一个2000亩的苗木绿化基地。通过沼液和花卉苗木结合利用,形成“山上养殖、畜粪还林”的林牧结合生态循环模式。一开始,许多老同行对叶石根的做法心存疑虑:不专心养猪,三心两意搞绿化,当心两头不落好。叶石根却不这么认为:“这是废物资源化利用,是好事。”

  让周围一些人没预料到的是,循环利用的林牧结合模式,释放出巨大的红利。去年,叶石根的养殖场获得利润约300万元。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一收入,还不及苗木绿化基地收入的十分之一。当年,叶石根获得浙江农林科技示范户、浙江省十大苗木经纪人等荣誉称号。

  走在兰巨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让人感觉到这里不像一个养殖场聚集地,绿荫葱葱,高耸的树木遮天蔽日,更像是一个森林公园。

  示范区内现建有13个养殖场,每个养殖场均有毛竹、水果、茶叶等配套种植基地。这13家养殖场的排泄物,除部分干猪粪被运送至示范区内的有机肥厂制作有机肥外,其余的均进入沼气池,产生的沼气用于养殖场的日常生产生活。沼液通过管网运送到竹园、茶园、果园和旱粮区,成为循环利用的绿色有机肥。沼渣则被运往旱粮种植区和有机肥加工厂。在整个示范区内建起了一条“猪-沼-经济作物”的循环链,形成了就地消纳的生态小循环。

  “有一些养殖场曾因为禁养区、限养区的划分限制,搬迁了两三次,现在终于有了安居之处,并且释放出更大的经济效益。”龙泉市畜牧兽医局局长叶松生介绍,这条循环链,不仅使13家养殖场的畜禽排泄物实现资源利用和零排放,还有效提高了种植效益。

  与此同时,更大范围的“猪粪收集—沼气发电—有机肥生产—种植业利用”循环,也在龙泉全市范围内铺开。目前,龙泉已铺设沼液输送管网3000公里,建有泵站57座,4.5万亩种植业基地变为消纳地,按每亩使用有机肥300公斤计算,相当于减少化肥用量2500吨。

  “能否建立起完整可行的农业生态循环系统,是传统农业走向现代农业的标志之一,也是治水倒逼促转型是否成功的一个重要衡量标准。”省畜牧局畜牧专家吴林友说,兰巨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区因地布局的模式,同时解决了养殖污水处理和土壤缺肥两个问题,为全省推广农业循环模式提供了示范。


浙江日报 生态 00007 龙泉:探索养殖场配种植基地 2016-06-21 1639978 2 2016年06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