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7版:美丽乡村

新主粮,
为何是它

  数百年来,土豆一直是中国百姓餐桌上的家常菜肴。然而,随着我国提出将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让其逐渐成为主粮作物,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不起眼的土豆开始走到台前,备受民众和外界关注。

  2015年初,农业部关于推进马铃薯主粮化的计划,让这一平价、家常的食材陡然间“身价倍增”。但同时,不少人也心生疑问:把土豆当粮,是否意味着我国粮食已不够吃?

  其实,农业部数据显示,近十多年来,我国粮食连年增产,供应充足。2014年,全国粮食生产实现“十一连增”,达到创纪录的60710万吨。尽管仓满库盈,但人口增加、城镇化快速推进等因素都推动粮食需求持续增加,未来粮食供需形势仍不容乐观。预计到2020年,我国粮食需求增量在1000亿斤以上。

  在粮食刚性需求下,具有适应性广、耐寒耐旱、省水省肥等多种优势的马铃薯得到青睐。去年,我国马铃薯种植面积达5570千公顷,鲜薯产量9500多万吨,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占世界的四分之一左右,我国已成为全球马铃薯生产和消费第一大国。

  根据农业部计划,今后将因地制宜扩大马铃薯种植面积,在不挤占三大主粮前提下,使马铃薯面积扩大至1.5亿亩,亩产量提高至2吨以上。据预测,未来马铃薯成为主粮后可提供4000亿斤的粮食供给。

  “马铃薯除了适应性强、耐饥饱外,相比其他任何粮食作物,营养也更为全面、均衡,它含有人体所需要的18种氨基酸以及大量纤维素和微量元素。”华中农业大学教授、马铃薯研究专家谢从华说,“让马铃薯成为主粮,将为我国粮食安全提供更多保障,还能让人们吃得更健康。”

  从副食到主粮,意味着要将马铃薯加工成馒头、面条、米粉等主食产品。这涉及到马铃薯育种和主食化产品研发、栽培生产和加工工艺研发、质量监控体系等多个环节,目前我国还在多方面存在较大制约。

  首先,良种缺乏,适合加工全粉的专业种薯少且质量不稳定。“多年来我们吃薯片、薯条都是进口,国内做不出来,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品种不行。”业内人士指出,“再好的品种,种上两年都退化了,因此需要通过科技研发不断培育出优良种子,才能提高产量。”

  其次,相比其他主粮作物,马铃薯生产机械化水平明显偏低,加工产业链尚未形成。一直以来,在种植上,为给其他主粮作物让路,马铃薯多种植在欠发达地区,农户们多利用“边角地”散种,规模小、产量低。而马铃薯的加工、仓储及高端市场化环节也处于粗放发展状态。

  此外,以全粉为原料的产品成本偏高也是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的关键因素。据调查,以馒头为例,同样制成全粉,土豆全粉的价格是小麦粉的4至5倍多。如不考虑馒头的加工成本,仅土豆馒头的原料成本就是小麦成本的近2至3倍。

  尽管难关不少,业界专家和企业家认为,我国推动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依然是前所未有的利好消息,将带动国内庞大而潜在的马铃薯产业市场深层次发展。

  谢从华建议,要把马铃薯作为主食开发,就需让其享受国家粮食生产待遇,以提高薯农种植的积极性。同时,还要加强整个产业链协同的研究,包括加大马铃薯研发投入、加速主食专用品种的选育、提高规模化、机械化生产水平等,并建立马铃薯产业发展的机制体制,包括农民如何跟产业下游接轨等。

  一些企业家提出,在产业前端,国家可适当给予良种补贴,在加工环节,要给企业适当政策扶持,以此来有效降低加工成本,推动马铃薯主粮普及。同时,还要加速主食产品专用品种的筛选和选育,培养居民的消费习惯。国际马铃薯中心亚太中心主任卢肖平介绍,目前我国人均马铃薯消费30多公斤,而欧美发达国家在70公斤以上。

  “现在人们生活越来越好,对健康和饮食要求更高,过去人们把马铃薯当作是‘穷人’吃的食物,现在要让大家都知道它对健康的好处,引导群众健康饮食和消费。”他说。

  (据新华社)


浙江日报 美丽乡村 00017 新主粮,
为何是它
2016-06-21 1641634 2 2016年06月2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