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文化

浙大教授白谦慎举行纪念讲座——

民国才女张充和 艺术人生不落幕

  本报讯 (记者 李月红) 这是一位晚辈对一位前辈的纪念。6月18日,“民国才女”张充和逝世一周年。当晚,在杭州晓风书屋,著名艺术史学者、浙大文科领军人才教授白谦慎带来一场纪念讲座,主题是“我所认识的充和先生”,他的纪念新著《张充和诗文集》同步首发,讲述中国传统文化在上一代文人身上的流转传承。

  这一晚竟然来了近百位听众,他们席地而坐、后排站着……挤在书店狭长的空间里聆听张充和及其“朋友圈”的人文往事。在她的朋友圈里,多是沈从文、钱穆、胡适、朱光潜、卞之琳等,每一位人物对于今天这个时代而言都是大山大岳。

  张充和,1914年生于上海,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默默耕耘了一生,2015年6月18日在美国去世,享年102岁。在张先生去世前的两个星期,白谦慎开车去见了她最后两次。与张充和先生相识26年,记忆中不仅有今时渐已远去的古典风雅,还有先生不为人知的俏皮与洒脱。这些因素促使白谦慎加快完成了对先生书籍的整理,在逝世周年之际出版。

  “我和先生的缘分,就是从一句‘郑重推荐’开始的,这也成为我人生事业的转折点。”白谦慎说,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他在美国罗格斯大学读比较政治学博士,机缘巧遇,与充和先生有两面之缘,进行过简短的艺术交流。后来,当他在电话中无意提及自己计划转去图书馆学系,电话那头,张先生略为停顿:“你想不想到耶鲁大学来读艺术史系,你若愿意,我会郑重推荐。”

  彼时的“郑重”,有多重?白谦慎回忆说,张先生和他后来的老师、耶鲁大学艺术史系教授班宗华是老朋友。她对班先生说,你的学生都是搞绘画的,我给你推荐一个研究书法的。恰好,班先生是著名艺术史学者方闻教授的学生,对书法特别有兴趣。而当班先生知道著名收藏家、八大山人研究权威王方宇先生也认识白谦慎时,就请他帮忙写了一封推荐信。在这两位老先生和罗格斯大学教授的推荐下,1990年白谦慎顺利进入耶鲁大学艺术史系。“直到2006年,我的著作《傅山的世界》获得好评,小有成绩了,我才敢告诉外界当年是充和先生推荐我进入这个领域的。”白谦慎说,充和先生在耶鲁大学的25年时间里,只推荐过他一人读研究生,这使他既感到幸运,也很有压力。

  “她的身上有古典文化的精致,但她不小资。”白谦慎说,很多人把张先生讲成“闺秀”,在他看来并不十分恰当。余英时先生在《张充和诗书画选》序里写道:“充和早年是在古典教育的熏陶之下成长起来的,她在不知不觉中直接体现了中国艺术‘以通驭专’的独特精神。”张充和的古典文化修养在文史哲及音乐上,她真正看重的是两件事情——书法和昆曲。她曾在美国20多所大学传授书法和昆曲,白谦慎认识张充和的时候,就有一批耶鲁的研究生跟她学昆曲,其中也有美国人。年岁过百,她依然每日晨起即磨墨练字、吟诗填词,偶尔和同好举行昆曲雅集,拍曲互和,以乐终日。

  “充和先生的一生,是清新的,自然的,明朗的。”白谦慎说,她有传统的观念,看重一个人的学问。她的朋友圈多是研究领域偏重或喜爱古典艺术的学者。在国内时,有北大的老师钱穆、胡适、闻一多、马衡、俞平伯等,抗战时在昆明和重庆交往的有查阜西、沈尹默等。30多岁时她嫁给了严谨的德裔学者傅汉思。到了美国,她交往的有杨联陞、李方桂、余英时、陈世骧、周策纵等,都是了不起的学界精英。2005年,普林斯顿大学美术馆举办了题为“重塑中国的往昔:‘武氏祠’的艺术、考古与建筑”展览,其中某些西方汉学家无视史料诬武氏祠汉画像为伪作,大多数学者或不愿公开得罪,或持“清者自清”态度。白谦慎写下长文据理力争,充和先生看到后,高兴地连说“批得好”,“这说明她的性格里有洒脱、干脆、直白的一面,有自己的坚持,不含糊。”

  讲座上,白谦慎还介绍了新书《张充和诗文集》,刚由三联出版上市。他说,充和先生本是无意于以著作传世的,她曾经说过:“我写字、画画、唱昆曲、做诗、养花种草,都是玩玩,从来不想拿出来展览给人家看。”编辑这本书,既是对先生的纪念,也是与有心人一道怀念。


浙江日报 文化 00013 民国才女张充和 艺术人生不落幕 2016-06-20 1639637 2 2016年06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