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理论

从失败中提取成功因子

  著名企业家任正非在全国科技创新大会上的演讲火了。“研发经费十年不及华为一年,华为逆袭联想溃败。”“华为2015年销售收入超阿里巴巴、腾讯、百度三巨头总营收。”一时间,各种华丽的数据被搬了出来,和苹果互收专利费用的消息,更是让很多“果粉”暗下决心转做“国粉”。

  但任正非的演讲想要表达的,相信远不止人们热论的这些花钱、赚钱或华为与苹果哪个更有品的问题。纵观他的讲话,关于现在的成功只有寥寥几语,而更多提到的是“失败”和“迷茫”。要想搞懂华为的迷茫,就要理解它面对“失败”的态度。

  汪峰有首歌叫做《生来彷徨》,其实人类之所以拥有今天的文明,就是因为与生俱来的彷徨与迷茫。关于人的本质,马克思说,人能够“通过实践创造对象世界,即改变无机界,证明人是有意识的类存在物……正是在改造对象世界中,人才真正地证明自己是类存在物。”简而言之,“劳动或实践是人的本质”。如果我们像其他动物一样,生来就无比确定地为求生欲、食欲、性欲而活,那恐怕也不会有今日人类之文明了。正是因为迷茫,所以思考。为了摆脱困惑,人类发明工具、设计制度,让物质更加丰裕,让社会井然有序,让生命安全更有保障……

  迷茫是求知欲存在的必要前提,想要摆脱迷茫的冲动,成为人们进步的原动力。迷茫的感觉之所以让人们无法忍受,是因为人们大多数时候无法正视失败。但怎样的失败才被称之为失败?

  失败就是没有能够达到目的,而目的是因价值而生的,如果一个目的结果没有任何价值,那么也就谈不上失败与成功了。为了有价值的目的努力探索,但最终未果的失败,虽然没能获得其本来目的所包含的价值,但从经验上来说,这种失败本身就是具有价值的。它的发生,至少为后来的探索者排除了一个错误选项;抑或是其中的某些阶段性成果成为后来者探索的基石;也有可能对于失败原因的拷问提供了人们思考的素材。凡此种种,都成为未来成功中不可或缺的因子。

  任正非在演讲中提到:“不以成败论英雄。从失败中提取成功的因子,总结、肯定、表扬,使探索持续不断。”正是这种重新定义后的“失败”中所蕴含的价值,犹为可贵。不以成败论英雄,因为那些失败的英雄们为后来成功者提供了成功的因子。

  如何从失败中提取成功的因子是一门学问。不惑之年才开始创业的任正非,当时在很多人眼中是异类,更谈不上什么成功。谁也没能想到,当初集资两万元建在一家破厂房里的小作坊,能够变成如今的华为。之所以说能成事的人都有点偏执狂,是因为只有偏执的人,才甘于冒着失败的风险去从事一项没有参照物的事业,并能勇敢地从失败中提取成功的因子。倘若人人都能义无反顾地去追求和探索,那对于个人、企业、社会乃至国家,将是一种无比巨大的动力。

  但在现实中,并非人人都具有这样的魄力与执着,或者说绝大多数人都或多或少缺乏一种牺牲精神。有太多的人怀揣着实现伟大梦想的计划却裹足不前。对失败的诚惶诚恐,让社会失掉了成功的因子。宣传、鼓舞、弘扬大无畏的探索创新精神固然必要,但若想让所有怀揣梦想之人,敢于不止一次地去经历从尝试到失败的轮回,最终得以成功,更需要制度的保障。

  科技创新本身投入巨大,而且很难立杆见影很快获得回报。而基础研究,更需要巨大投入且机会成本非常高昂。如果企业让研发的团队员工独自为这高昂的机会成本买单,势必导致没有人会把时间花在耗时长、见效慢且易失败的研究上。所以需要政府、企业提供制度性的保障。正如任正非所言:“对未来的探索本来就没有‘失败’这个名词。不完美的英雄,也是英雄。鼓舞人们不断地献身科学,不断地探索,使‘失败’的人才、经验继续留在我们的队伍里,我们会更成熟。”这种对失败的认可和赞扬,使得每一位用心尽力去创新探索的人得到了应有的尊重。

  成功固然可喜,失败也有价值。当一个社会有了宽容失败、包容失败、善待失败的氛围,才能于失败中提取成功的因子。人们都说做事须有“板凳要坐十年冷”的精神,但作为企业乃至国家这样的制度设计者应当明白,为愿意献身科学、不断探索的创新者,提供一条温暖的板凳,提供基本的保障是不可或缺的。这样才能有越来越多的人加入到创新队伍中来,创新之树才会常青,才会硕果累累。


浙江日报 理论 00015 从失败中提取成功因子 2016-06-20 浙江日报2016-06-2000012 2 2016年06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