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8版:专版

问河哪得清如许 唯有源头治水来

“五水共治”在德清的生动实践

  问河哪得清如许 唯有源头治水来

  “五水共治”在德清的生动实践

  顾志鹏 高 飞

  人有德行,如水至清。德清县,素有“鱼米之乡、丝绸之府、竹茶之地、文化之邦”的美誉,也有着悠久而深厚的水文化。上古时代防风氏治水的美好传说流传至今;著名学者、一代红学大师俞平伯回忆家乡德清时写道:“吾邑四面有山,而为平原,苕水穿城而过,洵胜地也。”

  自省委、省政府作出“五水共治”重大决策部署以来,德清县坚持把“五水共治”作为推进转型升级、社会发展和改善环境的突破口,上下联动、合力推进,坚决打好“五水共治”攻坚战,取得了预期的成效。16个地表水常规监测断面水质消灭了Ⅴ类和劣Ⅴ类,34条县级河道II类~III类水由2014年年底的47%增加到90.8%,省级交接断面水质考核持续保持优秀,成功创建省“清三河”达标县,两夺全省“五水共治”工作优秀县“大禹鼎”。

  两夺沉甸甸的“大禹鼎”,既是对德清近年来治水成绩的肯定,也体现了德清人真抓实干、善于治水的拼搏精神。德清县委主要领导说:“我们将坚决扛起‘治县必须先治水’的责任使命,真正以‘五水共治’治出美丽环境、治出转型发展、治出民心所向、治出优良作风,让全县百姓成为最大的受益者。”今年,德清县还打出“十大工程、百河示范、千河提升、万人联动”十百千万治水大行动、河长交接制、无人机巡查等系列治水组合拳,以坚决打赢治水攻坚战、巩固战、持久战的必胜决心,坚持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之路,唱响了一曲曲小城治水“河清、岸绿、景美、人和”之歌。

铁拳防控:水岸“全面治” 河清波绿归来

  走进洛舍镇东衡村方山矿山区块,可以看到的是广阔成片“田成方、路成条”的土地,土地裂变的纹路似乎预示着勃勃生机的迸发。原来四面环山、深达数十米的矿坑已经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400余亩的肥沃耕地。原来,自“五水共治”开展以来,该镇将矿区内剩余的小山包推填入矿坑内,平整场地,形成基础土层,又覆盖建设用地上剥离的表土和一米厚的河底淤泥,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这,就是德清在废弃矿地“生出”优质水田的最好见证。

  今年以来,德清县严格落实“决不把污泥浊水带入全面小康”的工作要求,充分利用现代地理信息、全景、云计算等科技手段,运用“智慧因子”全力清淤、控淤、用淤,取得较好成效。实施清淤治污“一河一策”机制,因地制宜选择液压抓斗式、水力冲挖式、环保绞吸式等不同的清淤方式和施工装备,并将污泥管理纳入全县“智慧水利”信息化管理平台,实现高效智能化监查。积极推进淤泥综合处置利用,采取填泥回矿、吹泥入堰、捻泥于田等多种方式,将淤泥“变废为宝”。“五水共治”开展以来,全县1200多条河道中已有五分之三完成清淤工程,累计清淤总量2100余万方。

  以城镇截污纳管和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为突破口,坚持扩面改造与全面治理并重,不断打造污水治理“德清模式”。科学编制全县各镇(街道)污水排放布局规划,建成污水管网503.5公里,污水处理厂(站)12家,日处理能力达到13万吨。深入推进农村污水处理工作,建立了县级督查考核、镇(街道)具体实施、行政村日常运作、农户积极参与、第三方终端运维的“五位一体”模式,实现了全县农村生活污水治理设施长效运行维护管理,农村人居环境和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目前全县总计投入资金4.25亿元,行政村治理覆盖率达100%,农户受益率达83%,实现省下达三年任务两年完成,连续两年被省评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作优胜县。

  问题在水里,根子在岸上。德清治水,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而是从“以环境换取增长”转变到“环境优化促增长”,力争“传统产业高新化、新兴产业规模化、高新产业集群化”。2005年在全省率先建立并实施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十年来已累计投入近3亿元。近三年累计否决“三高一低”项目57个,全县466家“低小散”涉水排污企业全部整治完毕;持续深化养殖污染防治,今年开展新一轮生猪养殖污染整治提升工作,生猪存栏由目前的19.63万头缩减到5万头以内;温室鳖类实现全面取缔,关闭温室龟鳖养殖场742家,拆除面积116万平方米。农业现代化发展水平连续两年获全省第一,发展出仿野生生态甲鱼养殖、虾鳖鱼混养、茭鳖共生等一批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如浙江清溪鳖业有限公司的稻鳖共生模式,用水量同比节约80%;吴越水产养殖有限公司利用水葫芦养殖甲鱼,售价比普通甲鱼高出近2倍。

  同时,为杜绝岸上垃圾对河道造成“二次污染”,在全省率先开展“一把扫帚扫到底”城乡环卫管理一体化新模式,由城乡环卫发展公司对全县域内集镇、村庄、河道、道路及绿化,实行保洁、收集、清运、处理、养护“五统一”管理;推广了可堆肥生活垃圾和废弃秸秆等农业生产垃圾的循环利用,城乡垃圾收集覆盖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100%,为打造“全国最干净的县”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德清县乾元镇联合村,笔者还看到村民们在清澈的河塘边摸起了螺蛳,天然河港又恢复了从前的生机和活力。原来,乾元镇联合村水系综合整治工程是德清县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综合整治及水系连通试点项目,总长1.8千米,秉承“生态自然”的治理理念,在岸坡整治中采用卵石护岸、生态砼护岸、干砌石护岸和生态袋护岸等四种生态护岸形式;在河面使用生态浮岛技术,美化水环境的同时兼具提高水体自净能力。今年以来,全县完成35条“百河示范”河道创建,实施中小河流治理41.4公里,完成全年任务69%。

机制出新:河长共护“责任田” 全民众志治水

  河道美不美,监督保长效。6月4日,德清县千名河长全员出动,巡查所管河道。部分镇(街道)还出动了无人机开展交叉巡河,以提高巡河效率。原来,为进一步推动各级河长履职,全面查找河道治理、保洁中的短板,德清县规定,每年双月的第一个周六为“河长集体巡河日”。同时规定县级河长巡河不少于每半月一次,镇(街道)河长巡河不少于每旬一次,村级河长巡河不少于每周一次,督促河长履职担当。

  德清县治水办负责人表示,牢牢把握“河长领衔治”这一主抓手,充分发挥各级河长“管、治、保”作用,坚持全民参与、惠及全民的工作导向,将“五水共治”内化为全民行动。

  责任体系全覆盖。县、镇(街道)、村1237名三级河长工作网格明晰,并配备“河道警长”61名,落实“河长制”公示牌信息全公开。各级河长建立“一河一档”“户口本”,排出河道治理任务书、列好时间表、落实责任人,挂图作战,确保河道治理“到点、到量、到时”。

  督考管理常态化。出台《德清县深化“河长制”工作实施意见》、《德清县“河长制”工作制度》,完善重点项目协调推进、例会报告、联动治水等工作机制,健全河长培训、离岗交接、河长述职、集体巡河等制度。加快“河长制”信息化平台建设,5月1日起全面启用“河长制”手机APP。落实三级河长分级考核,将“河长制”纳入“五水共治”工作考核内容中,并作为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根据“工作亮相、考核亮牌、问责亮剑”的“三亮”工作机制,每月对镇(街道)治水工作进行考核排名,每季进行“蓝黄红”亮牌。今年以来,已有3个镇(街道)亮蓝牌,1个街道亮黄牌。

  治水参与全民化。县人大、政协组织开展“河长制”专项监督、“民主监督‘万千行’”等主题活动,全县1211条河道接受人大、政协“双轨”监督。下渚湖街道在全省首创两级河长“护水e站”,群众可以通过微信平台向河长反映问题,由河长在24小时内作出反馈。这一做法搭起了河长和群众的“治水朋友圈”,受到了老百姓的一致好评。各镇(街道)组建“民间河长”志愿者队伍,妇联、团委等单位开展巾帼护水行动、“小手拉大手,共护母亲河”、寻找最美(最差)河道等活动,2家企业专门出资设立“治水英雄奖”“治水模范奖”奖励治水先进,新市镇开展党员治水“三三制”,筑牢“治水护水堡垒”,为治水再加一道“保险”。全县各行政村全面推广“护水公约”,充分展现了全民参与治水的良好风貌。

文化引领:

缔造“绿富美”

拥抱美丽经济

  去年6月19日,德清水文化馆落成开馆,是德清县首个以水文化为主题的展示馆。该馆以“上善若水,仁德清溪”为主题,分为“水文生态秀美”“水乡文脉隽永”“水利建设成就”“水乡风貌变迁”四个展区,通过文字、新老照片、影像等形式,运用声、光、电等高科技多媒体手段,展示德清县自古至今的水生态、水文化以及治水故事,对水文化进行宣传,具有鲜明的科普性和观赏性。

  以水文化为引领,德清县目前已经形成“三馆一堂一园”:德清水文化馆——乾元镇联合村,全市首个以水文化为主题的场馆;水源地主题文化馆——武康街道对河口村,展示对河口村及对河口水库历史变迁;桥文化馆——新安镇新桥村,展示德清古桥历史;雷甸镇雷甸村文化礼堂——展示水乡文化;水文化公园——钟管镇蠡山村,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地。

  “洋家乐”是德清在取得“五水共治”阶段性成绩的基础上,打造“美丽经济”的成功尝试。德清通过打好生态牌、念好产业经,大力发展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真正把美丽乡村建设的“美丽成果”转化为“美丽经济”。洋家乐唤醒了德清西部沉睡的乡村,让乡村变得更富裕了,真正让青山绿水变成了金山银山。2015年5月14日,《中国·德清乡村民宿标准》的发布,标志着德清在“洋家乐”等精品民宿发展的道路上又跨出了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乡村旅游得到蓬勃发展,2015年国际乡村旅游大会在德清举行,全县旅游总收入133亿元,比上年增长28.9%。

  “绿水”也是一种商机。从避之不及到趋之若鹜,一大批“涉水”项目的开竣工,折射出了德清县东部水环境的嬗变。随着东部水乡旧貌换新颜,德清县正在积极打造全域水文化休闲观光线。将生态环境、自然景观、历史人文、项目推进有机结合,充分挖掘各镇、街道特有水乡文化及乡风民俗,打造一条以水为主题的休闲观光线。如新市镇水北村以水北村东坝港提升工程为抓手,将水文化与蚕文化相结合,成功举办了“梦想小村”首届浙江·德清水北蚕文化节,吸引了大量游客乘船游览,共赏绿波青岸,水边人家。

  继年初蠡山水样年华古婚俗文化街项目开工之后,德清县又一“涉水”项目天堂故里近日正式开建。这是德清县生态资源与生态产业的又一次成功对接。治水造景、治水美景给东部水乡旅游业带来的推动效应,在德清这个鱼米水乡已成燎原之势,与“五水共治”之间进行了同频共振的大合唱。

  随着“五水共治”行动的推进,恢复美丽容颜的“绿水”正成为德清东部的一张金名片,一批做“水系文章”的项目纷至沓来,“涉水项目”成了德清在“项目双进”中的新亮点。如新市的“苎溪漾”项目,钟管的“蠡山项目”,洛舍的“洛漾半岛”项目、欧诗漫珍珠新生物产业园等。“五水共治”成果所产生的放大效应,开始体现在一个个与之相关的项目的落地上,体现在一个个与之相关的新兴产业的崛起上,德清水乡的生态资源正高调转化为生态资本。


浙江日报 专版 00008 “五水共治”在德清的生动实践 2016-06-20 浙江日报2016-06-2000006;浙江日报2016-06-2000010;浙江日报2016-06-2000011;浙江日报2016-06-2000017;浙江日报2016-06-2000007 2 2016年06月20日 星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