腾换之间天地宽
——我省持续实施“腾笼换鸟”优化供给侧结构
李昌先
作为“四换三名”促转型升级重要“组合拳”的核心招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一个主要抓手、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激发新需求动力的一项关键举措,“腾笼换鸟”正在有力重塑产业结构,推动我省工业不断迈向中高端。
诸暨大唐,袜业之都,从2014年11月下旬开始,一场整治提升“低小散”行动正在持续开展。至目前,已累计关停小微企业或个体作坊加工户6500余家,限期整改提升企业5900家,合理向外转移小微企业2000余家,腾出的发展空间将主要用于大唐袜艺特色小镇建设,重建产业发展新平台。企业(作坊)数量大幅减少后,今年一季度,大唐袜业累计实现工业总产值172.1亿元,实现销售167.8亿元、利润10.3亿元,同比均获得增长,并且每双袜子出口平均价格同比提升16个百分点。
大唐袜业的整治提升正是我省大力实施“腾笼换鸟”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一个缩影。据统计,2015年,我省淘汰落后和严重过剩产能涉及20余个行业2000家企业,远超年度1000家目标任务;整治淘汰“低小散”企业(作坊)2.2万家,超额完成1万家的年度目标任务;在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盘活存量建设用地以及新建(改扩建)标准厂房方面,在用能优化配置、主要污染物减排方面,均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制度发力
产业迈向中高端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以块状经济见长的我省工业进入转型升级关键时期,“腾笼换鸟”当须加大出拳力度和频度。
去年年初开始,我省先后印发《2015年“腾笼换鸟”工作要点》、《2015年度“腾笼换鸟”重点工作目标任务》、《关于进一步整治提升“低小散”块状行业 深化“腾笼换鸟”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大标准厂房建设深化节约集约用地促进经济转型升级的意见》、《关于全面推行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加快工业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试行)》等10多个文件,全面部署“腾笼换鸟”各项工作。
根据部署,“腾笼换鸟”各项工作紧锣密鼓地在全省范围展开。实施过程中,我省注重完善推进机制,充分发挥科学机制“四两拨千斤”的作用,放大工作效应。
完善政策引导机制。加强产业发展规划导向,严格行业准入,落实《浙江省限制用地项目目录》和《浙江省禁止用地项目目录》,严禁新增低端落后或严重过剩产能。以“亩产论英雄”为导向,全面推广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制度,配套实施差别化政策措施,目前全省有80%的县(市、区)建立了企业分类综合评价制度,80%的规上工业企业纳入了评价。
完善市场倒逼机制。推广海宁资源要素市场化配置改革省级试点经验和做法,合理运用差别电价、水价、排污费等调节手段,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2015年共对近千家(次)企业执行差别电价,征收差别电费5000多万元。出台《浙江省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推行用能预算化管理,开展重点用能企业初始用能权核定,探索形成区域用能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
完善依法治理机制。抓好《浙江省水污染防治条例》、《浙江省大气污染防治条例》、《浙江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办法》等法律法规的贯彻落实,编制《浙江省工业用水定额》,制修订一批单位产品能耗限额强制性地方标准,加强用能、环保、安全生产、产品质量等专项执法,积极开展部门联合执法,依法整治和淘汰低端落后以及存在问题的企业(作坊)。
在“腾笼”释放产业发展各类要素空间的同时,我省注重“换鸟”提质,推动产业迈向中高端。利用“腾笼”腾出的宝贵发展空间,我省积极推进工业特色小镇和创业创新平台建设,大力发展信息、环保、健康、旅游、时尚、金融、高端制造等新兴主导产业。2015年,全省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分别增长6.9%、6.9%和6.3%,占规模以上工业分别为37.2%、25.5%和36.8%,比重比上年提高1.3、0.6和1.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5.1%。八大高耗能行业增幅比规模以上工业低0.9个百分点,占规模以上工业的比重为35.5%,比上年减少0.4个百分点。在最能衡量工业质量效益的指标方面,今年1月至4月,全省规上工业企业销售利润率达6.06%,较去年同期的5.24%提高了0.82个百分点,是自2011年来的最高水平。
整治提升
突破低端锁定依赖
块状经济是浙江工业的一大特色和优势。改革开放以来,起步于农村工业化的我省块状经济,在推动经济发展、解决就业、开辟税源、为城乡居民创造财富的同时,也存在着产业层次不高、资源利用效率低、工艺装备落后、环境污染较重、安全隐患多等问题。整治提升“低小散”块状行业,是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是“腾笼换鸟”的迫切任务。
2014年底,我省下发《关于进一步整治提升“低小散”块状行业深化“腾笼换鸟”的意见》,提出到2017年,每年确定重点行业10个以上,整治提升“低小散”企业(作坊)较多、环境污染和安全生产隐患较大的集中区块100个左右,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1000家以上,整治淘汰各类低端落后企业(作坊)10000家以上;块状行业工艺装备、清洁生产、污染防治、安全管理水平显著提高,技术结构、组织结构、产业结构和布局结构显著优化,综合竞争力明显增强。
整治提升的重点包括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和重点对象三个层面。重点区域,指的是低端落后产能和“三合一”等企业(作坊)集中,容易引发生产安全、环境污染、节能降耗等问题突出的县级及县级以下的小镇(村)工业区块、加工点。重点行业指的是印染、织造、造纸、砂洗、服装、鞋帽、制革、水晶、塑料、灯具、竹木业、橡胶、医药、化工、石材、熔炼、铸造、水产制品、铅蓄电池、电镀等“低小散”问题较为突出的行业。重点对象指的是产业政策明确的落后生产设备、生产工艺等产能,达不到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能降耗等法律法规要求的企业(作坊),以及其他违法生产的企业(作坊)。
按照“改造提升一批、整合入园一批、合理转移一批、关停淘汰一批”原则,我省完善落实依法治理、市场倒逼和政策引导机制,全面整治淘汰不符合国家和省产业政策的落后产能,全面整治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能降耗不达标以及其他违法生产的企业(作坊),把整治提升工作与优化产业结构、转变发展方式、改善生态环境更好地结合起来,推动块状行业集聚集约、依法规范和提质增效升级发展。
2015年,全省整治和淘汰100多个块状行业集中区块存在环保、节能、安全生产等方面问题的“低小散”企业(作坊)2.2万家,其中淘汰关停7781家、整治提升1.3242万家,超额完成1万家的年度目标任务。今年,全省还要整治提升安全生产、环境保护、节能降耗不达标以及其他违法生产的企业(作坊)1万家,淘汰落后产能涉及企业1000家,树立一批块状行业转型升级示范基地。
整治提升有效打破了原先我省块状经济普遍存在的低端锁定依赖,促使块状经济集聚升级,企业(作坊)数量大幅减少的同时,产值和利润反而获得了增长,有效实现了提质增效发展。
“腾换”并举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在五大发展理念指引下,围绕“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今年我省把“腾笼换鸟”作为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战略举措,坚持“腾换”并举、以“换”促“腾”,推进供给侧产业结构优化。目前,我省“腾笼换鸟”年度工作要点已经印发,在继续大力整治提升“低小散”块状行业的同时,相关一系列举措正在加紧实施。
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执行国家、省有关产业政策和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坚决淘汰有关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明令淘汰的落后生产能力。开展“十三五”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摸底调查,编制《“十三五”淘汰落后产能和优化产业结构规划》,做好2016年度淘汰落后产能国家、省级计划任务的分解落实、公告监督、组织推进、考核验收等工作,督促指导各地制定目标任务并抓好落实,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积极化解过剩产能。根据《浙江省化解过剩产能矛盾实施方案》,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倒逼、依法处置”原则,积极推进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重点行业过剩产能化解工作。研究制定“僵尸企业”处置办法,全面摸清底数,做好分类处理,推动“僵尸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转型转产、搬迁改造等主动退出。对接“一带一路”等战略,积极探索共建海外、省外浙江产业转移园区或加工制造基地,推动一些过剩产能有序有效开展对外投资合作,更好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加快开放发展。
深入推进工业治水促转型。围绕“两少一达标”(少用新水、少产废水、达标排放)基本目标要求,制定工业治水促转型年度目标任务和工作要点,完善工作季度交流制度,加强指导服务。大力推进工业水污染重点行业整治、工业治水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工业节水型清洁生产示范企业创建、工业治水信息化试点示范项目建设、工业治水促转型典型经验总结推广等“五个一批”重点任务,抓好用水量大、废水排放多的重点区域、行业和企业的节水治水工作,降低耗水大、污染重、效益低的传统产业比重,培育治水关联产业。
狠抓“换鸟”提质。利用腾出的发展空间,构筑一批区位优势明显、产业配套齐全、高端要素集聚的大平台,着力建设一批创新要素集聚、产业特色鲜明的制造特色小镇,培育发展七大新兴主导产业,建成一批有较强竞争力的国家级和省级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鼓励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兼并重组等方式实现就地“换鸟”,推动科技型中小企业加强创业创新实现“育鸟孵鸟”,引进世界500强为代表的高端外资项目、央企为代表的重大国资项目、浙商为代表的优质民资项目实现精准“引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