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旗出版社新书聚焦屠呦呦成长之路——
呦呦鹿鸣,响彻科学之林
李月红
年少时,我们都曾许下过“长大后当一名科学家”的人生理想。但真正实现它的人,并不多。如何看待童年理想,我们应该如何去追随它,它又会怎样改变我们的人生……本月初,红旗出版社的新书《屠呦呦:理想治愈世界》,我省青年作家王路追寻中国首位诺奖科学奖获得者、宁波籍女科学家屠呦呦的人生成长足迹,以大量生动而详实的第一手史料,讲述了屠呦呦追随童年理想,为科学事业奋斗终身的不平凡经历。对于青少年而言,这本书或许点亮了一个方向:“长大后当一名科学家”,你准备好了吗?
被光明俊伟的人物所吸引,是美好的事。但,科学家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追随理想的状态。这是本书最先传达的一种观点。本书以“理想治愈世界”为题,点名屠呦呦是一名医学科学家,讲述她的科研成就,亦传达了理想是支撑其毕生投身科研事业的源泉。正如北京大学讲席教授、生物学家饶毅为本书作序时,这样形容这位女科学家“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这是每一位勇于攀登高峰的科学家的现实写照:科研道路,从来崎岖,唯有不断追随理想的召唤方能走下去。
理想之憧憬,源于一种向往。对于大多数的我们而言,“长大后成为一名科学家”的理想,多是因为科学打开了缤纷世界的大门。但我们对待理想的态度,最需要认真了,它不是一蹴而就的,不是脱口而出的,它需要我们留心人生道路上最强烈的那个路标。
那么,屠呦呦的路标是什么?通过大量走访开明街老宅、教育博物馆、效实中学等多地,王路深度还原了童年生活对屠呦呦走上科研道路的影响。在西方传教士创办的崇德女校,实验楼里有大量进口科学仪器,它们激发了屠呦呦对科学的向往;10岁时,日军对宁波发起细菌战,幼小的屠呦呦第一次迷茫了:人类发明科学,传承科学,利用科学,究竟是为了什么;14岁时,哥哥屠恒学写信寄语妹妹:“呦呦,学问决不能使诚心求她的人失望”,听哥哥的话,她终生铭记;16岁时,屠呦呦患上肺结核病,历经两年半的中西医调理,她的思想愈加成熟,有了自己的理想:等我长大了,也要当一名科学家,用科学知识来治病、救人!
践行理想,其一是坚持。自研究青蒿以来,屠呦呦和同事们一起开展了190次实验,在她的实验本上,一次次写上实验结果“无效”,成功就出现在第191次。这段曾被无数媒体反复提及的细节,也出现在本书中,唯一不同的是,在文末“呦呦心法”中,王路这样写道,“感到再也无法坚持下去时,请再坚持一下。”这个心法,也是支撑王路完成本书写作的重要激励,全书七易其稿,有时候,为了修改一个名词或者一段话,为了保持文气贯通,王路不惜将整个章节推倒重写,“写作过程就是一个不断被她的人生经历所激励的过程。”
践行理想,其二是付出。疟疾高发期在每年夏季,而青蒿提取物191号还未完成临床实验,情急之下,屠呦呦向院领导提出申请,用自己的身体进行人体实验,走上医学祭坛。在医学科学史上,是前人照耀了屠呦呦的选择,以身试药的李时珍,当学生面喝含有霍乱弧菌样品的佩腾科费尔,给自己注射疫苗的索尔克……你看,成功是个等式,需要你付出宝贵的东西去交换,当你愿意交付包括生命在内的一切时,真理之门才会向你开启。
“面向广大青少年的最好的科普读物。”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普作家协会会长刘嘉麒对新书不吝赞赏。书中收录了大量珍贵老照片,有童年时与母亲的合影,有少年时哥哥给写的亲笔信,有读书时在效实中学的学籍册照片,有初为人母时抱着襁褓女儿的照片,大多数为首次公开。
据了解,这本传记完成初稿后,瑞典著名的华文报纸《北欧时报》负责人赴北京,希望红旗出版社能授权将传记部分内容在《北欧时报》在上连载,将屠呦呦的故事介绍给欧洲读者。
关于屠呦呦的最新消息,新书也进行了追踪。屠呦呦在赴瑞典领取了诺奖回国后,将奖金分别捐赠给了母校北京大学和所在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余下用于科学研究和学术活动。她则在科研之路上继续耕耘,并在青蒿素治疗红斑狼疮和提高免疫力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
人生至此,不妨回首序曲。1930年12月30日,宁波开明街508号。当屠濂规抱着啼声轻柔的初生女婴时,他脱口而出,“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个孩子就叫屠呦呦吧。意犹未尽的屠濂规,又对仗了下一句,“蒿草青青,报之春晖。”冥冥之中,这句话成为这个女婴此后全部人生的写照:幼时理想,如呦呦鹿鸣;八十载坚守,响彻科学之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