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艺术展还原远古生物真实模样——
恐龙时代
呼啸而来
本报记者 李月红
亿万年前的远古生物,留给今天人类的是零星化石。如何讲述它们曾在地球上生活的历史,这需要科学艺术家的努力。作为一个冷僻且前沿的交叉领域,6月5日,“它们:恐龙时代——赵闯和杨杨的科学艺术展”在杭州萧山图书馆举行,著名科学艺术家赵闯与观众分享了人类对地球已消失生命系统的最新科研艺术成果。穿越1.65亿年前,远古世界呼啸而来。
这是一只永川龙。它生活在侏罗纪时期,中国境内最凶猛的肉食恐龙。虽然刚刚成年,已是一副强壮体格,它身长8米、高4米,回头张望的它,仿佛傲视群雄。这只1:1科学复原雕像,是全球同比例复原的该物种中精确度最高的作品之一。它的创作者为著名科学艺术家赵闯。他曾参与了包括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芝加哥大学、中国科学院、中国地质科学院等研究机构的数十位著名科学家的研究课题,参与他们的古生物研究项目,为古生物化石提供科学复原支持。
剑龙作为此次展览的重点,展出一座装甲剑龙骨骼复原装架。它呈现这样一个场景:剑龙匍匐在地,悠闲地卧在地上,因为它的体型较大、背部长满骨板、身上布满装甲,所以不必担心会被肉食恐龙偷袭。展览还展出30幅著名恐龙的科学艺术绘画作品和6个超写实科学复原雕塑,以及4份创作手稿。现场,科学艺术家的创作过程得以全面解密:骨骼及肌肉复原图、手绘复原图成稿,以及3D模型复原图、雕像翻模过程、雕像精雕过程等珍贵的影像记录。这些作品不仅向观众揭秘了艺术家创作的关键环节,也让观众第一次从科学艺术的角度真正了解恐龙。
赵闯创作的第一个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复原作品是生活在1.25亿年前的哺乳动物——远古翔兽。2006年12月,赵闯绘制的远古翔兽复原图发表在英国《自然》杂志上,成了第一个在这本权威科学杂志上发表古生物形象复原图的中国人。如今,他的一些作品陈列在美国自然历史博物馆、重庆自然博物馆中。
“古生物复原图,是艺术的,更是科学的。”专访中,赵闯告诉本报记者,古生物复原图是一件极度严谨的工作,其中骨骼复原和肌肉复原这前两个步骤所涉及的科学问题,现有研究基本可以涵盖。而第三步的皮肤还原,包括恐龙的颜色、毛发、花纹等,则缺乏明确的科研证据,考验的是艺术家的“合理想象”。对于浙江观众而言,今天我们熟知的中国东阳龙、临海浙江翼龙等远古生物形象均出自赵闯。
在赵闯看来,研究远古生物就是研究关于“进化”的科学。比如恐龙进化着就成了鸟,早期哺乳动物进化到后来就有了人。“进化是无序的,也是有序的。这是一件特别富有哲学含义的事儿。”
2009年,赵闯和他的伙伴共同创办了PNSO啄木鸟科学艺术小组。他们联合全球多位知名科学家启动了发起“重述地球”科学艺术研究和创作项目。
这是人类社会针对地球已消失生命系统的一次大规模科学艺术实践,项目启动以来,完成了超过1000种古生物化石生物形象的科学重建,近500种古生物化石骨骼结构的科学复原,以及数十种古生物化石生物形象立体复原,其中的大量作品发表在包括英国《自然》杂志、美国《科学》杂志和《细胞》杂志等著名期刊上。
本次展览由杭州市萧山图书馆与益鸟科学艺术教育主办,持续至9月25日,1.2米以下儿童和70岁以上老年人免票。此外,本报微信公众号“浙江日报有风来”为读者准备了50张展览门票,有兴趣的读者可关注本公号的推送信息,并在推送页面留言索取,留言点赞最高的读者将每人获赠2张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