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西泠
守望孤山
刘慧
江南,是一个地域概念。西泠,是一座人文奇岛。
西泠的文化自信,来自悠久的传统文化;江南士大夫的品位,来自不计功利百折不挠咬紧牙关往前走。而走过百余年的西泠印社,已经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图腾,一个精神维系,所守望的便是原汁原味的古代至近世一脉相传的文人士大夫文化。
作为天下第一名社,西泠印社横跨国别、地域,一直肩负着守护和传承传统文化艺术的历史使命,这是几代西泠人共同的信念。
在今天社会文化急速转型的背景下,如何把西泠印社这份“坚守”和“传承”告诉大众,是这一代西泠人的使命与职责。
艺术无国界。西泠印社经过110余年的发展,人才济济,诗书画印人才俱全,社员也遍布海内外。
这不,一批优秀的篆刻家,专门为G20峰会首脑刻肖像印。通过刻画这些有影响力的人物,用一种视觉冲击力,把西泠传统篆刻艺术推向全世界。
透过字里行间,远眺西子湖,顿觉孤山“面面有情,环水抱山山抱水;心心相印,因人传地地传人”。这幅创社人之一叶铭撰写的对联,似乎最能代表西泠印社的人文意蕴,也最能代表西泠人当下的心境——西泠印社是在承当一项事业:重振金石学,提倡诗、书、画、印综合。它因此也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界的一座“孤山”。
众所周知,西泠印社成立于清末,那是一个特殊的时期,社会混乱,并且正是西学涌入中国的时候。在今人看来,当时的4位创社者完全出于一种非功利的目的,创立西泠印社。在那时,他们的信仰与价值观完全是与时尚格格不入的,他们醉心做的是一种也许别人看来抱残守缺的宏大事业。
这,就是一种守望孤山的精神。
从创社四君子开始到历代印社中坚们,都认为西泠印社应该具有文化意义,应该体现出文化高度。以此视西泠印社之不同于一般印社的自我定位,或以此视西泠印社能持续百年不衰的秘诀,定位于文化——以印学为“技”,以文化为“道”,追求以印学为出发点而介入社会大文化,亦即是“技进乎道”。
毋容置疑,今日西泠人,最终选择再次晋京亮相,就像当初4位创社人最初坚守的那个约定——因为孤山能成为西泠的一个历史定位。
G20峰会,千载难逢。在展示杭州别样精彩的同时,西泠印社作为杭州文化的一张金名片,立足自身,发挥特色,勇于创新,把中国传统的金石文化的种子向世界散播,生根发芽,开花结果。
西泠人,喜迎G20峰会大展,不但契合西泠印社“保存金石,研究印学,兼及书画”的宗旨和建设名家之社、天下之社、博雅之社的目标,更将有力地促进西泠印社“国际印学中心”建设,对进一步提升西泠印社文化品位,扩大国际影响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在这样的情形下,西泠人以集体的荣耀在京城展示,他们无与伦比的博学与精深,无疑为百年西泠注入了新活力——一个大气开放、海纳百川、包容兼收、放眼世界的西泠印社。
印社创立之时,正值“西学东渐”。如今中国强大了,需要有前瞻性的思维。饶宗颐有一个“东学西渐”的梦想,把东方的学术推到国外去。饶老先生曾为西泠印社题墨宝——“播芳六合”,希望西泠印社的精神像花儿的芬芳一样,散播到世界各地。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如今,由启功社长题写的“百年名社,千秋印学”巨石碑刻置放在印社石坊前,如一盏明灯,指引后人不断攀登印学的高峰。
西泠之于杭州,是杭州人的福气;G20峰会之于杭州,是西泠人的骄傲。向世界传播百年西泠,更是西泠印社数百位同仁的众望所归——西泠印社所在地杭州孤山虽不高,但却是篆刻书法家心目中的喜马拉雅山。
孤山不孤,西泠不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