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制度短板是股市第一任务
蒋卫阳
时间如水,可以平复跌宕起伏的情绪,却不能泯灭历史的记忆。
千股涨停、千股跌停、千股停牌……一年来发生在中国证券市场的这一幕,至今让许多投资者记忆犹新,成为脑海里挥之不去的集体记忆:
一年前的6月12日,沪指最高触及5178.19点,股民还来不及细细打量这头一路奔跑的“狂牛”,接下来却经历了新中国股市设立以来最剧烈的行情震荡,仅一个月,指数便跌去了三分之一左右……
古人云,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一年来,面对经过深度调整的A股市场,从监管层、中介机构、投资机构、上市公司直至个人投资者,从不同角度都在作出自己的反思。客观地讲,这次罕见的股市震荡,的确如相关人士事后所指出的那样,反映了我国股市的不成熟——不成熟的交易者、不完备的交易制度、不完善的市场体系、不适应的监管制度等,同时也充分暴露了监管方面有漏洞、监管不适应、监管不得力等问题。
当前股市存在的问题是系统性的,成因非“一日之寒”,解决之道也应当是综合施策,这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从另一方面来说,这些问题的长期存在,也与过去股市发展思路更多着重于需求方面来考虑是分不开的。
上世纪90年代初,国内股市在设立之时,很大程度上是着眼于国企脱困这一迫切的现实需求,虽然在交易设计上借鉴了国际先进经验,但股市发展的基础并不扎实,包括信息披露、保障“三公”等方面的制度建设相对滞后。这也是国内股市投机气氛浓厚的一个深层原因。
从国民经济发展的状况看,目前国内股市的成长情况并不相匹配。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资金融通格局,都以直接融资为主,美、日等国直接融资的比重高达70%至80%。我国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社会融资活动一直以间接融资为主。目前,我国间接融资比重达到80%以上,银行业资产占全部金融资产的比重超过90%。这种格局既反映了银行体系配置金融资源和服务实体经济的强大功能,也反映了我国金融体系发展不平衡,以及金融市场层次单一和体制机制缺陷,资本市场不能很好地服务于实体经济。现在,不少企业尤其中小企业一方面存在融资难,一方面也在抱怨融资贵。
国家“十三五”规划明确提出,要“积极培育公开透明、健康发展的资本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降低杠杆率……”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看,中国股市发展的脚步是不会停止的。即便是去年夏天发生的股市暴跌,也没有改变国内证券市场改革的步伐。国务院常务会议去年底通过拟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审议的相关决定草案,自决定施行之日起两年内,授权对拟在上海证券交易所、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票公开发行实行注册制度。
国内股市发展的大方向是明确的,潜力也是巨大的,而要将发展的潜力转化为现实的动力,就必须大力推进制度环境建设。去年发生的股市暴跌再次提醒我们,当前股市的制度建设还存在明显的短板,加强制度供给必须放到更重要的议事日程。政府作为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应当切实负起营造一个良好制度生态环境的重大责任。
在制度建设方面,注重借鉴吸收国外的有益经验固然没错,但切忌生搬硬套。比如熔断机制在一些发达国家股市被证明是一项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但对于A股而言,则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今年初国内股市实施这项全新的制度,但首个交易日A股便向下连续触发熔断机制,以至尾盘提前收盘;1月7日开盘后,更是早早触发向下熔断、提前休市,全天成交时间不足15分钟,创下国内股市设立以来罕见纪录。有关方面当即决定停止实施这一制度,这是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也为今后股市相关制度建设提供了教训。
应该看到,证监会新任主席就任后,在近年来股市监管力度不断加大的情况下,进一步突出了制度建设和实施的重要性,升级了监管力度。一个最新的例证便是,6月7日晚间证监会否决了暴风集团价值超过31亿元的交易方案。今年6月12日,证监会副主席姜洋更是在2016陆家嘴论坛上表示,要加强对忽悠式重组、跟风式重组等的监管。值得关注的是,目前监管部门还进一步将触角伸向了期货和基金市场,监管视野更为广阔。
与国外上百年的成熟市场相比较,国内股市20多年的发展史还显得非常年轻,从这个意义上说,加强制度建设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期盼在当前国家正在全力推进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过程中,A股市场能够跑出新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