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着梦想到乡村去
苏北
背上你的行囊,带着你的梦想,到基层去,回乡村去!大学毕业生返乡创业,各路志愿者矢志乡建,辞职公务员情归桑梓,年轻新农人追梦田园,成为乡村建设中一道绚丽的景观。
“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已是社会逐浪的时尚潮流。遥远的乡愁,也渐渐成为许多人心头越来越热烈的向往。
此情此景,不禁让笔者回想起一句名言: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只不过,斗转星移,换了人间。这里显现的,已不是当年知青们响应号召上山下乡的历史回响,而是年轻人自觉担负乡村建设使命的价值取向,是广大创业者自主投身社会变革实践的青春迸发。
曾几何时,一个个留守的村庄成为民众的难以承受之痛,如何拯救它的边缘化、空心化、凋敝化?中央一号文件连年都在关注,都在求解。如今,在市场化、信息化的变局中,乡村正生成日益蓬勃的生机。土地经营权开始流动起来,集约农业、有机农业、休闲农业,赋予传统农业丰富多样的业态,人们纷纷投身乡村创业;“互联网+农业”成了一个风口,网农异军突起,重塑着农业的产业链条,创新着农业的经营模式,为现代农业催生无限的想象;新村镇建设逐渐铺开,在“镇村联动”中演绎着农民家门口的城镇化故事,城市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的延伸,编织着农民非农化就业和社区化生活的前景。
这其中,一批批大学毕业生把创业目光投向这片复苏中的原野,成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中的一支新锐力量。
曾几何时,一群群从乡村鱼跃龙门的学子,宁可在北上广蜗居、漂泊,成为城市的“蚁族”也不愿弃守。而如今,传统就业观的坚冰正在一层层融化,学子们终于豁然开朗,体面和尊严不是外在的虚荣和涂抹的光鲜,而在于自己辛勤劳动的成就、事业腾挪的空间。如果乡村同样有实现人生价值的机会,同样有圆梦发展的天地,为什么还要固守城市的一隅?
于是,我们看到了别样勇敢的选择、别样精彩的人生。在贵州晴隆县,就有这样一对从中国农科院北京畜牧兽医研究所草业科学专业毕业的“硕士羊倌”。毕业之际,刘树军、伊亚莉也曾想过留在北京,但想到“给科技公司做推销员,再干点售后服务”的结局,他们自愿到贵州的大山里寻找“梦中的橄榄树”,去晴隆的南方草地畜牧业,“在这里能发挥我们的专业特长,吃再多的苦,我们也不会放弃”。短短几年,他们已成为胚胎移植和繁殖中心的骨干力量,收获了事业成长的果实。
知识下乡,人才还乡,这不仅仅是大众创业的呼唤,也是市场竞争的取舍。在不久前美丽乡村郝堂调研时,笔者就感受到河南平桥区委书记王继军“重建乡村社会”的智慧,也看到了“三农”问题专家李昌平金融撬动村社共同体的实验,还有知名画家孙君坚持保留乡村原有文化形态的民居……朴实勤劳的乡亲,在热切地迎接他们带来的先进实用的经营知识和科学技术,分享他们所播撒的建设理念和现代文明,汲取他们创造美好生活的自主意识和发展自信。
相对于城市日新月异的映照,一些偏远乡村发展还显得滞后,创业的条件还非常短缺。但惟其如此,更需要我们为美丽乡村建设的参与者鼓劲加油。同时,我们也期待各级政府出台更加优惠的政策、搭建更加广阔的平台、创造更加良好的条件,激励更多青年才俊投身新农村建设浪潮。
到基层去,回乡村去!那里是一片希望的蓝海,那里有无比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