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时评

寻回端午
留住乡愁

  在历史长河中,一个节日的形成是人与岁月长期打磨的结果。端午见证了人们思想方式、生活习惯的变化足迹。唯一不变的,是历朝历代的中国人把一个原本普通的日子,装点得异彩纷呈,让平淡的生活朝向盎然的诗意。

寻回端午

留住乡愁

肖 纯

  “五月榴花妖艳烘,绿杨带雨垂垂重,五色新丝缠角粽。金盘送,生绡画扇盘双凤。正是浴兰时节动,菖蒲酒美清尊共,叶里黄鹂时一弄。犹瞢忪,等闲惊破纱窗梦。”这是北宋词人欧阳修笔下娓娓道来的端午长卷。节日的真意,往往在生活的体验与回味中浮现。

  “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端午起源可以上溯到先秦时期,这个古老节日在两千多年的演进中,不同时代的人根据当时对端午的理解,创造出斑斓的民俗文化,沉淀出厚重的历史内涵。

  端午处在仲夏之月,为顺应自然时序的转换,古人创造出表征季节变化的形式:吃粽子、沐兰汤、饮雄黄酒、佩戴香包、挂菖蒲和艾蒿、龙舟竞渡。这些仪式最初为了辟除神秘的邪气,后来又叠加了对屈原、伍子胥、曹娥等圣贤的祭奠。时至今日,端午与春节、中秋同为中华节日文化的醒目符号。

  时光的流转,有些习俗逐渐湮没在岁月的长河中。现代人过端午节形式单一,吃粽子成了人们最直观的感受。很少人知道,“立蛋”同样是一项重要的端午风俗。顾名思义,在端午节当天,将鸡蛋立于地上,人们通过这项仪式祈祷幸福平安。

  相传“立蛋”源于江南,现如今仅在少数地方有所保存。人们在鸡蛋上写满祝福与心愿,把鸡蛋立起来就意味着愿望成真。背后蕴含了古人深厚的哲学思想与天文智慧。农历夏至通常在端午前后,夏主阳,夏至则为盛阳之至。阴气不足而有“阴阳相争则死生分”,阳者而万物生。以太极论蛋分阴阳,蛋之尖者为阳而朝上,宽者为阴朝下,蛋立合阴阳。端午这天由于太阳引力和地心引力的相互作用,鸡蛋最容易立在地上。

  当下工具理性与消费主义甚嚣尘上,传统文化正从“内涵”向“形式”让渡,甚至庸俗化为吃文化、买文化。传统节日被稀释与解构,花边叙事反客为主。这与传统节日未与时俱进地捍卫文化主阵地不无关系。此外,节日文化的传承工作过分依赖市场,遗忘了公共文化职能的使命与责任。更多传统节日不过是随便应付的过场、商家甩卖的噱头。

  除了“粽子节”,端午节还是很多人眼中的“旅游节”“补觉节”“购物节”。有人以“与时俱进”为借口,认为坚守传统徒劳无功。值得警惕的是,无论是传统节日、还是洋节,电商也纷纷企图造出各种网购节来分杯羹。但这些节日几乎都是千篇一律地狂欢化,久而久之,人们只剩下厌倦。

  在充分尊重、体察时代的基础上,对古老节日因势利导,才能让传统内涵真正“活”下来。但这些首先有赖于端午节回归文化本真。文化传承如果希望避免流失与断层,就得从节日细节入手,找到“回家”的路。惟有大浪淘沙后的节日,才会散发出寄寓其中的乡愁。

  在历史长河中,一个节日的形成是人与岁月长期打磨的结果。在两千多年的漫长历程中,端午节承载的是融入民族骨血的天人合一、活力贲张与家国情怀,也见证了人们思想方式、生活习惯的变化足迹。

  唯一不变的,是历朝历代的中国人把一个原本普通的日子,装点得异彩纷呈,让平淡的生活朝向盎然的诗意,这或许是端午节最大的意义。而让传统节日留住乡愁,寻回诗意的姿势,是中国文化傲然立于世界的必由之路。


浙江日报 时评 00004 寻回端午
留住乡愁
2016-06-08 浙江日报2016-06-0800019;浙江日报2016-06-0800016 2 2016年06月0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