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3版:文化

浙江京剧团创排现代京剧《大渡河》

京韵京腔,唱响壮丽史诗

  6月7日上午,浙江京剧团京韵坊剧场一片“刀光剑影”——该团为纪念建党95周年、建军89周年、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而创排的大型京剧《大渡河》,首次向记者展示了现场片段:瑞金突围,湘江遇挫,危难当头,殊死奋战。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取得了一次决定性胜利。

  排练场里,不时转换的场景,伴着演员激情的演唱,让人顿时身临其境——红军两万五千里长征,在世界历史上堪称军事奇迹,是中国共产党人在世界战争史上所创造的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历史奇迹!而“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是红军在极其艰苦的长征途中打得非常艰险与壮烈的一场重要战斗。

  深入实地

  再忆峥嵘岁月

  为了创作好《大渡河》,今年初,浙江京剧团团长、导演翁国生,编剧施小琴等演职人员深入大渡河畔、泸定桥上实地采风。在泸定桥旁的革命烈士纪念馆、红军烈士墓、红军后代居住地等考察、采访,收集宝贵的第一手创作素材。他们跋山涉水,深入乡间,采访了很多当地居民。

  汹涌澎湃的大渡河、迎风悬晃的铁索桥、偏远的小山村……编导们与当地老乡手拉手、面对面促膝谈心,追忆难忘的历史,讲述前辈的壮举,回顾那场艰苦卓绝史诗般的长征。

  站在泸定铁索桥上,下面是波涛汹涌的大渡河,两边是险峻的高山,翁国生说:“飞架在大渡河上的泸定桥,离水面有好几丈高,由13根粗壮的大铁链组成,两旁各有两根铁链算是桥栏,底下并排9根铁链铺上木板,就是桥面。人走在桥上摇摇晃晃,就像荡秋千似的。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时就连木板都被敌人抽掉了,只剩下悬空的13根大铁链。向桥下一看,真叫人心惊胆寒。”当年红军战士顽强拼搏、不怕牺牲的精神和勇气让翁国生内心震撼、感动。

  采风途中,翁国生好几次看到高高飞翔在山巅之上的山鹰。它无惧大渡河的汹涌和高山的险峻,自由翱翔,充满自信。山鹰的矫健身影,不就是当年红军英武雄姿的生动写照吗?

  于是,雄健的山鹰出现在京剧《大渡河》中,它是大渡河的灵魂,它是红军战士坚强不屈、勇往直前的精神象征,是天地之间的浩然正气,让观众鲜明地体验到,这就是长征精神,这就是英雄史诗。通过实地采风考察,翁国生撰写了两万多字的导演阐述,为《大渡河》的开排打下了扎实基础。

  精心创排

  演绎长征精神

  京剧《大渡河》由浙京团长翁国生任导演,资深编剧施小琴、舞美设计裘冰、作曲家王世明、服装设计师蓝玲、编舞王永林等倾情打造,在参考大量史实的基础上,塑造了这场战斗中,以红军官兵林志勇、刘大可、米贵、李银根等为核心的先遣连战士殊死战斗、勇于牺牲的人物群像,并细腻地展现了红军女战士李大姐、圆圆和彝族姑娘火云飞、彝族阿妈等另一组舞台人物。

  编导通过京剧文戏和武戏的叠化呈现,立体感人地再现了红军指战员的风采,让观众生动直观地感受到共产党人在中国革命最艰难的岁月,始终保持对理想信念、人民事业的无比忠诚,始终保持不怕牺牲、前赴后继、百折不挠、众志成城的长征精神,同时也让我们深刻地感悟到,长征不仅是一次人类精神和意志的伟大远征,更是一段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英勇革命的壮丽史诗。

  生旦净末丑,唱念做打舞。《大渡河》集中了浙京毛毅、赵东海、姜艳、黄金、金敏、安丽娜、陈瑞云、崔宝玉等优秀中青年演员,各具特色的人物展现,彰显了浙京不俗的整体实力。

  省文化厅艺术处处长薛亮说,京剧《大渡河》已被列入省文化厅2016年重点戏曲创作剧目。该剧将于6月29日在杭州剧院首演。

  高难技巧

  塑造红军形象

  记者在现场看到,本剧的主要武打场面极具可看性和视觉冲击力。《大渡河》共有3场大武戏,展现特点各自不同。无论是安顺场渡口的“孤舟强渡大渡河”,还是“夜袭桃花渡敌碉堡”,以及最后一场“飞夺泸定桥”,充分展现了京剧擅长的各种惊险打斗和复杂的舞蹈动作。如高台腾翻、跳板穿越、高空砸险等高难度翻打技巧。特别值得一提的是“飞夺泸定桥”的舞台呈现,翁国生设计出独特的武打套路,“攀索前行”“链上翻越”“扑救战友”“中弹坠入大渡河”等感人场景,都在惊险、巧妙、细腻的设计中一一呈现。

  翁国生说,《大渡河》的京剧武打充分发挥武戏的毯子功、跟斗功技巧,“跺子扑虎、毽子倒插虎、空中直体旋转540度翻越过人、高台云里翻”等高难度的翻跌技巧巧妙地运用到剧情演绎中,充分展现红军战士勇猛顽强的精神。

  6月29日《大渡河》在杭州剧院首演后,将于7月1日、8月1日、10月1日等重要节日,走进学院、工厂和部队演出。

  (本报杭州6月7日讯)


浙江日报 文化 00013 京韵京腔,唱响壮丽史诗 2016-06-08 1611154 2 2016年06月08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