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5版:生态

全国放鱼日,我省启动史上规模最大增殖放流

400万尾幼鱼游入东海

  6月6日,是“全国放鱼日”。上午,舟山市普陀区莲花洋海域,400多万尾大黄鱼、黑鲷等鱼苗放入东海。“回家咯!”看着鱼儿入海,300多名参与增殖放流的渔民、志愿者们一阵欢呼。

  与此同时,杭州、宁波、温州、台州等地,也将放流海、淡水鱼类苗种1000多万尾。接下来的“增殖放流月”里,全省沿海和内陆地区将陆续举办一系列增殖放流活动,计划放流各类水生生物苗种15亿尾(粒)以上。这次放流力度之大,数量之多,规模之广,刷新了浙江省增殖放流历史纪录。

  再不保护

  鱼都没得吃了

  一次次增殖放流,是人们对“东海无鱼”问题的正视。

  沈家门渔港,海波粼粼。船老大翁海舟正在整理渔网。“阿拉都晓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东海的鱼必须要保护起来,不然我们没得吃了。”翁海舟曾经和十几名船老大联名写信给相关部门,主动要求休渔,打击非法捕捞,保护海洋。

  这一举动,对于向海洋讨生活的渔民们来说,实属不易,也属无奈。“带鱼像筷子,鲳鱼像扣子,你看看现在的渔船,捕捞能力太强了,那些鱼苗还没成年,有的带着鱼卵,都一网打尽。”翁海舟捕鱼已经有30多年,上世纪80年代带鱼银光闪闪的场面已经只是记忆。

  渔民出海的意愿在降低。“我们出去的柴油钱,再加上人工成本,上半年基本没赚到钱,有的甚至亏了本。”翁海舟说,去年舟山渔船又减少了近300艘,渔船数量每年都在减少。

  “浙江海域的总捕捞量大约在200多万吨,可是我省的捕捞能力远远超出了这个数。”浙江海洋大学资源与环境系教授水柏年说,海洋渔业资源衰退,首先表现在四大经济鱼类——大黄鱼、小黄鱼、带鱼和乌贼的衰减,这是食物链顶端的高值鱼,处于底层的小鱼虾、螃蟹等品种,因为缺少天敌,所以会旺发,“但是如果过度捕捞、海洋污染等情况继续恶化,连抱卵螃蟹、虾子都不放过的话,东海真的就什么也不会剩下了。”

  “十二五”期间

  放流鱼苗超百亿尾

  目前东海正处在休渔期,但是保护渔业资源,不仅靠“休养生息”,还要有针对性地增殖放流,进行“补仓”。

  近年来,随着浙江渔场修复振兴工作的不断推进,我省深入实施“生态修复百亿放流”行动,加强水生生物资源养护和海洋生态环境修复。放流地区已经从原来的几个市、县扩展到全省90多个市、县,放流种类从最初的10多个品种扩大到如今的40多个品种。据统计,“十二五”期间,全省共计投入增殖放流资金3.65亿元,放流各类水产苗种103.35亿尾;仅2014年5月浙江渔场修复振兴工作启动以来,放流苗种就达50.3亿尾。

  放流鱼苗的选育,也在加大力度。今天放流的箱子里,一条条大黄鱼摇头摆尾,游得欢快。这批放流的鱼苗来自普陀兴海养殖优质种苗选育所。“这些大黄鱼已在普陀塘头网箱养殖基地户外养殖近50天,平均体长达到6至8厘米,满足放流标准。”选育所所长施晓峰说,放流不同鱼类有不同效果,如黑鲷是恋礁性鱼类,适合放到岛礁附近,大黄鱼要洄游,对整个海洋环境都有好处。

  除了增殖放流,浙江正在多管齐下修复海洋,设立海洋保护区,建设海洋牧场和人工藻场。在舟山的嵊泗、东极等海域实施海洋特别保护区政策。在东极海洋牧场上,海面看似波澜不惊,但海底世界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年前,这里的海底静悄悄,随着人工鱼礁的投放,开始变得喧闹,海草在招摇,四周鱼群环绕……

  绝迹近20年

  曼氏无针乌贼游回餐桌

  增殖放流效果如何,生活在海边的人最有发言权。

  据了解,上世纪90年代,曾是东海四大经济鱼类之一的大黄鱼几乎在舟山海域绝迹。后来舟山开始增殖放流大黄鱼,渔民又逐渐能够捕捞到大黄鱼。“前段时间,国际水产城拍卖过一条大黄鱼,4.1斤。我已经很长时间没见过这么大的大黄鱼了,相信以后会更多。”翁海舟说。

  近年来对虾、海蜇、梭子蟹等捕捞产量也呈现逐步增加的趋势。值得一提的是,已经绝迹近20年的东海四大经济鱼类之一——曼氏无针乌贼,也通过增殖放流重新回到居民餐桌,年产量已达3万吨左右,接近乌贼资源未被破坏时的二分之一。

  增殖放流对水环境的提升效果明显。数据显示,淡水放流的鲢、鳙及黄尾密鲴等鱼类,每成长一公斤可吃掉30-40公斤的藻类,能有效消除水体氮、磷,抑制水体富营养化和蓝藻爆发,成为水质净化的“环保卫士”。

  渔民也因此有了额外的收获。据测算,近年来,内陆捕捞的渔获物中,有40%来自增殖放流。“鲷类鱼在海里长2年就能成熟,大黄鱼需要3年。每花1块钱放流鱼苗,可捕捞起价值6块钱的鱼。”浙江省海洋与渔业局渔政渔监处处长潘建中说。

  根据省委省政府“五水共治”和“修复振兴浙江渔场”的战略部署,“十三五”期间,我省将进一步加大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工作力度,继续实施“生态修复百亿放流”行动和“江河湖库百万亩增殖放流”工程。到2020年,我省将建设15个海洋保护区、9个产卵场保护区、6个海洋牧场。渔场资源力争恢复到上世纪90年代末的水平,海洋捕捞与资源保护步入良性发展轨道。


浙江日报 生态 00015 400万尾幼鱼游入东海 2016-06-07 1608715 2 2016年06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