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出城市发展城市
刘亭
编者按:无论是“最大的内需”,还是“最大的潜力”,人们对新一轮发展的指望,似乎都押宝在了新型城市化上。有人说,给新型城市化一个支点,让它撬动包括“有效投资”在内的“大国内需”。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说,将城镇化最大潜力和改革最大红利结合起来,形成叠加效应,中国经济就有长久持续的动力。而浙江率先在全国提出走新型城市化道路,经过十年实践,浙江城市化已经进入了新的阶段,从规模扩张全面转向质量提升。浙江城市如何构筑创新力、提升国际国内竞争力、破解各种“城市病”、改善民生、发挥辐射力影响力?本报今起开辟《浙富论·城市新语》专栏,请城市化专家解道、释惑。
跳出城市发展城市
刘 亭
5月18日,和全国“首次召开”不同,省委城市工作会议在我省再次召开。十年前,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同志在嘉兴专题调研的基础上,主持推出了全国第一份《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城乡一体化纲要》,并随后召开全省城市工作会议,在全国率先提出“走新型城市化道路”。
把城市工作放入新型城市化发展的大局中,和推动城乡一体化相得益彰,是浙江发展历程的一大亮点。直到今天,我们的城乡居民收入落差之小、城乡协调发展程度之高,都居于全国前列。尤其是近年来,浙江在都市区和特色小镇建设两方面同时发力,更为新一轮城市的健康持续发展和现代化,走出了一条独具浙江特色的现实主义道路。
改革开放以来,浙江的城市发展迅速,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工作成就显著,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明显改善,公共服务和管理水平持续提升,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增进民生福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我们也存在着户籍城市化率低于常住人口城市化率的现象,相当数量的农业转移人口至今在城乡之间钟摆式流动。城市的布局结构不尽合理,功能偏弱,大中城市城市病突出,小城镇发展乏力,还未能形成有效支撑区域发展的城市群。城镇发展的特色不鲜明,可持续性不足,宜居性也不够。由于户籍、土地、财政、社保等改革有待深化,城市的高效治理也很难到位。
所有这些问题,都是前进中的挑战、发展中的困难。浙江人的回答,就是抓住都市区和特色小镇两头,带动浙江不同城市的特色化健康发展。对此,目前全省的工作合力正在进一步强化,也已在实践中取得了可喜的进展。
关于都市区建设,早在2006年,呼应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要把城市群作为推进城镇化的主体形态”的号召,我省就从自身实际出发,提出了“三圈一群”的全省空间发展战略,即 “构筑”杭州、宁波温州三个“都市经济圈”,“加快培育金华包括义乌等城市在内的浙中城市群”。“十二五”规划中,将此又进一步调整为“加快建设都市区和城市群”,“加强杭州、宁波、温州和金华—义乌都市区建设,集聚高端要素,发展高端产业,带动周边县市一体化发展,加快形成杭、甬、温三大都市圈和浙中城市群。”进入“十三五”,我们则进一步明确:“实施主体功能区、都市区和小县大城三大空间结构优化战略”,“加快建设四大都市区”。
和都市圈相比,都市区更强调基于较为发达的交通体系形成的“通勤圈”,它的空间范围往往大于中心城区,但一般又小于核心城市及周边城镇的行政区“简单叠加”。两者本质都是以核心城市中心城区的强大服务和创新功能,对周边中小城市和特色小镇产生辐射及带动作用,都符合中央关于城市群发展的内涵,都值得肯定并加以坚持的。
浙江区域竞争力不足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大城市发育不足。质量是更重要的一个方面,重中之重,是功能定位的精准和强大。现在人类已经找到了既做强大城市又可以有效避免城市病的好办法,就是市场对配置资源起“决定性作用”的城市群。
特色小镇浙江城市化发展的新形态。在交通便利化、信息数(数据)网化、环境生态化的“后工业化”发展态势下,当下城市发展也呈现出许多重要的新变化。为了适应服务经济、分享经济、网络经济、生态经济发展的新趋势,那些有着特色产业(新经济)优势、优良生态环境和悠久历史文化(主要是有利于吸引新经济的高端人才居留和创业)的空间区块,开始形成更有活力的产业人口集聚,并迅速崛起为新的“城市实体”。省委、省政府顺势应时,推出了“规划建设特色小镇”的重大决策,可谓是“恰逢其时”。
特色小镇不一定完全和建制镇的行政区划重合,着重发挥市场主体对于“小镇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政府则为产业和人口的集聚提供相应的公共服务,也即实行“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化运作”的原则。特色小镇的发展,能较好地纾解城市病、促成都市区、新辟经济增长点,并从城乡有机更新两个方面,助推我省城市化发展的“转型升级”。
城市自身虽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但在一定意义上,更需要从整个省域的空间发展战略和策略上进行优化。这正如总书记在讲到“尊重城市发展规律”中所言:“城市工作必须同‘三农’工作一起推动,形成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格局。”
反弹琵琶是高手,千年功夫在诗外。习总书记当年在浙江讲到“三农”工作时曾有两句名言:“跳出‘三农’抓‘三农’,统筹城乡兴‘三农’”。我们今天通过都市区和特色小镇建设来抓好城市工作,难道不正需要发扬光大这种大智慧的辩证思维吗?
(作者为区域经济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