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4版:时评

降成本,缘何企业获得感不足

  当前,恰是需要地方政府雪中送炭的关键时刻。只有企业活了,浙江的经济活力和潜能才能更充分释放。

降成本,缘何企业获得感不足

夏 丹

  “企业支付1.6万元,员工到手才7300元。”近日,人民日报记者走访浙江、河南等地53家企业调查用工成本,引发社会广泛共鸣。

  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大背景下,企业降成本呼声很大。鉴于此,从中央到省级层面、地市乃至县市等各级部门纷纷出台降成本政策意见。今年4月上旬,我省及时出台《浙江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降低企业成本优化发展环境的若干意见》,初步测算实施后,每年可为企业减轻负担1000亿元左右,是近年来我省出台的政策含金量最大的文件之一。

  只是,政策出台的热度与企业的实际感受偏冷存有差距,却是不争的事实。细究下来,大致存在三个方面的原因。

  其一,政策执行上下不统一。当前,各级政府部门都出台了降成本措施。如我省降成本《意见》中明确写道:“城市燃气管道输配价格下降20%以上,全省终端销售价格不得高于每立方米3.4元”。按说全省各地应严格按此执行,然而,某县自行出台的降成本意见中,城市燃气管道终端销售价格明显高于全省意见中的价格。如若这种状况多了,不但伤了企业的心,也会损害政府公信力。因此,具体执行应该保证更优惠的政策优先。

  其二,地方政府有财政收入下行的顾虑,导致部分政策执行打折扣。从中央到省级,从地市到县市区各级降成本政策,最终都需要财政承担。诚然,短期内地方确实会牺牲一些财政收入,但从长远来看,经济下行压力越大,越要“放水养鱼”。帮助越多企业走出下行通道,地方经济才会越活跃。所谓锦上添花易,雪中送炭难。当前,恰是需要雪中送炭的关键时刻,地方政府必须想方设法克服短期困难。

  其三,好政策不要捂在口袋里。降成本作为一种普惠型政策,需要各级政府提高服务意识,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当前政策执行过程中,存在一种怪相:部分具体办事人员秉着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态度,在企业不知情的情况下,不主动告知并执行新政策,导致企业没有及时享受到本该享受的优惠。政府转变职能,甘当“店小二”,更好服务企业,不应该是一句口号,更要落实到具体行动中。

  经济学上有个“逆周期”战略,即在繁荣阶段,避免大幅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股权投资、扩张经营规模等;到了萧条期,当固定资产及股权的价格均大幅下跌时,逆势增加固定资产投资、购入股权、扩张规模。当前,经济大环境仍处在下行通道,不少企业面临较大经营压力。抓住下行周期的机遇,降低企业成本,企业才有更多的钱投入到关键领域。毕竟,只有企业活了,浙江经济活力和潜能才能更充分释放。


浙江日报 时评 00004 降成本,缘何企业获得感不足 2016-06-03 浙江日报2016-06-0300018;浙江日报2016-06-0300015 2 2016年06月0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