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8版:人文世界·艺文志

书香小镇海怡

  海怡,足以被称作英国乃至整个欧洲最有书卷气的小镇,也是全世界爱书人向往的地方。每年,数以百万计的游客慕名而至,沉醉其间。

  英国的图书出版业底蕴深厚。这跟英国人爱阅读、爱藏书的习惯密不可分。在电子书和网络媒体的强势冲击下,英国的出版业依然保持了强大的生命力,尤其是二手书店的生意,要远胜过新书实体店。

  远离城市的偏远小镇海怡,近乎与外界隔绝,却有一种特别的力量,让人心情平静,准备着与书本相遇。

  在海怡,有几十万册藏书存量,把书架排起来,足足有17公里长,也就是说,仅仅走一遍都要耗去大半天时间,更不要说仔细浏览、寻觅了。

  这里的二手书供应市场已相当精细,形成了一个个特色书店,方便读者按图索骥。据我的观察,除了出版业和图书馆通用的学科分类方法之外,这里的书店还自有一套面向市场需求的摆放原则。就以历史方面的书举例来说,有按时期分的,如中世纪史、二战史、维多利亚时期等;有按地域分的,如欧洲史、美国史、埃及史、东亚史等;有人物传记类,如莎士比亚、丘吉尔、达尔文等;还有地图,大幅、精美、稀见、价高的老地图,往往放在柜台后面,十分招眼,但又并非伸手可及,显出独特的身价地位。书虫的淘书之旅,因此而轻松便捷许多。

  我留心观察着这座小镇的空间格局和城镇面貌。书店大多是沿街店面,不作统一装饰,但原汁原味、风格协调,大多是二层小楼,另有地下空间,并不掺杂生活功能。地标书店Castle Bookshop,由一座城堡整体改建而成,灯光昏暗,空气潮湿,顶天立地的书架,要爬上长梯才够得着;其室外部分是Honesy Bookshop,精装书1镑,平装书50便士,无人看管,自取自予——这是登上每本旅行指南和宣传资料的特色节目,但身临其境的人会发现,经年累月的风吹雨淋之后,图书大多破损严重,几乎不会成交。

  特色小镇的培育,绝非一朝一夕之事。海怡悉心经营的故事,要追溯至上世纪60年代。牛津大学学生理查德·布斯,毕业后回到故乡,先是做古董生意,后发现小镇具备区位优势——位于英格兰与威尔士交界,邻近伯明翰、纽卡斯尔、曼彻斯特、布里斯托等大城市,故而率先开办旧书店,并发动镇上居民,把城堡、电影院、消防站、小教堂等改造为一间间独立书店,形成扎堆丛生的旧书产业集群,由书店引发的旅游发展,也带来诸多商机。酒店、餐厅、咖啡馆伴随而生,共同塑造出世界上第一个“书香小镇”。

  布斯和他的海怡之所以成功,得益于主动承接被高额房租挤压、在大城市难以存活的书店业,低廉的租金、人力成本和优美怡人的小镇环境,为他们赢得了细分后的“缝隙市场”。正如布斯自己所述,镇上的书来自全国甚至更远的地方,购书的顾客也是从全世界远道而来,日益普及的信息、物流网络,更让他们把书生意做到了地球村的每个角落。我问掌柜,现场售书和网售的比例如何?不出预料,果然是网购多,具体占到什么份额呢?答案是“压倒性的多数。”

  1988年5月首创并延续至今的“海怡文学节”(Hay Festival),是小镇成功经营的另一个重要策略。文学节持续一周左右,举办作家见面会、访谈互动、签名售书和写作交流等活动,并逐渐从单一的图书主题发展成为融合音乐、电影、建筑、科学的艺术盛会,在适宜出游的时节,迎接世界各地的游客。

  离开海怡,正是黄昏时分。街灯初起,路上无人,四周一片寂静,既无炊烟升起,也没有人声喧闹。报载,英国人投票评选幸福感最高的地方,海怡竟排在首位——哦,这就是了,有书相伴的生活,好比田园牧歌,既不必为生活担忧,也不为追求所谓的成功而焦虑——这不是幸福,又是什么呢?

  (作者系上海市浦东新区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摘编自《成都商报》)


浙江日报 人文世界·艺文志 00018 书香小镇海怡 2016-06-03 1597243 2 2016年06月03日 星期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