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捷报背后的
喜与忧
本报见习记者 董小易
高歌猛进的中国影市,再度创下新的市场纪录——根据国家电影专资办数据显示,截至5月22日,全国电影票房已突破200亿元,仅仅用了142天。与去年相比,达到这一成绩足足提早了37天。
在这其中,浙江作为重要的票仓,体现了不俗的实力——根据浙江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电影处数据统计,截至5月30日,浙江地区的票房已达到15.88亿元,同比去年,增加了13.52%。
省新闻出版广电局电影处工作人员介绍说,浙江电影市场正在发生着可喜的变化:“2011-2015年,浙江省影院的增长速度在每年30%左右,而观影人次则保持着每年46%至48%的高速增长。这意味着,市场的发展让更多的人走进影院了。去年,浙江人均观影次数接近于2,高于全国水平。截至5月30日,浙江地区今年的观影人次已达4487万,去年同期为3597万。”
尽管整个行业都在呈现着欣欣向荣的面貌,但骄人的票房成绩背后不乏隐忧。今年3月,《叶问3》由于票房造假而被有关部门问责。从去年开始,众筹、私募、基金、完片担保、保底发行等一系列曾经陌生的金融概念开始出现在影市中,也让票房“泡沫”渐生。同时电影市场秩序的不规范乱象开始受到社会关注。
由于火爆的贺岁档而被频繁提出的概念“小镇”,实际上似乎与这场资本狂欢并没有那么大的关联。记者打开浙江影院票房榜单发现,今年截至目前,杭州、温州、宁波这些经济发达地区的影院贡献了大部分票房;而一些乡镇影院则处在票房排行榜末端,有的地方甚至面临单日零票房的局面,差距依然悬殊。
浙江星光院线总经理富海芳透露,在不断被热炒的“票房”神迹之下,不少私人企业家都盲目加入到了影院扩张的队伍中。他们中的一些人不了解市场属性,甚至连票房需要分账都不甚了解,花几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在三四五线城市兴建豪华影院,最后发现一天的票房不过几百元,无处伸冤。
“东部地区、全国一二线城市,乃至经济发达的三四线城市,影市已趋于饱和。有些东部地区的小城市里都开了四五家影院,竞争日趋激烈;而中西部地区虽然还未出现这种现象,但一则观影习惯、经济水平都不及东部地区,二则没有足够的人口撑起电影市场,因此也很难盈利。”富海芳说。
目前,星光院线已经在哈尔滨、西藏、甘肃、海南等省开设影院,一些失败的教训,让星光院线在向乡镇扩张的过程中,慎之又慎:“首先我们要考量当地的人口基数,最好在二十万以上,最少不能低于十万;还有就是经济条件,不能够太贫困。此外,还要考虑当地配套的商业体等设施。在此基础上,我们也要控制成本投入,不宜使用太过昂贵的设备,建设太多的影厅。”富海芳说。
观众的观影习惯和品位有个逐步培养的过程,在头几年或许很难直接在票房上得到体现。富海芳呼吁,在一些偏远的经济困难地区,国家能够在分账上有所倾斜,当地政府能够拨款扶持,让一些影院先“活下去”。
浙江已经着手扶持乡镇一级影院的生存。从去年开始,浙江划出专项资金,在“十三五”期间进一步推动乡镇一级影院的建设。只要符合相关条件的影院,就能够得到资金补助。去年,浙江省内已经有16家影院获得了960万元扶助资金。
据介绍,专项资金的出台,是希望乡镇影院能够实现“从无到有”的转变:“目前农村电影的放映,受制于设备与片源,很难激起群众的文化需求。没有真正走进影院‘体验’过的人,是很难唤醒他们的渴望的。因此,通过乡镇一级影院建设,为群众带来试听感受上的颠覆,势必将带来乡镇群众文化面貌的极大改变,促进电影市场的长足发展,助力推进浙江城镇化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