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09版:经济

被误读的“市场经济地位”

  当前,针对是否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欧盟内部正进行一场政策辩论,各方利益代表陆续登场发声。然而,在欧盟有关这一问题的讨论中,一些言论明显存在歪曲和夸大成分,把技术和法律层面的问题政治化,放大和突出可能的影响,搅浑和误导舆论。

  政治筹码

  目前,市场经济地位主要涉及反倾销问题,与之相对应的概念是“非市场经济体”。围绕这两个概念建立和衍生的贸易保护措施,特别是所谓的“替代国”做法利于发达国家发起反倾销调查以及确定更高的反倾销税。

  中国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不断要求欧盟早日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背后一大诉求就是消除“替代国”做法的不利影响,促进贸易公平。然而,在一些西方国家眼中,“市场经济地位”这一概念有超乎贸易领域的利用价值,成为其手中的政治和外交筹码。按照这一逻辑不难理解,为何欧盟早在2002年就承认俄罗斯的市场经济地位,而俄罗斯直到10年后才加入世贸组织。

  当前,在欧盟,反对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的人士的一个借口是,中国不能完全达到欧盟的“市场经济标准”。

  中国社科院欧洲研究所研究员陈新认为,欧盟对国家没有所谓的“市场经济标准”,只对行业设立标准。中欧之间谈判的议题其实是所谓“完全市场经济地位”,因为在以往谈判中,欧盟已经对一些行业或企业“破例”,只要它们能够证明自己符合欧盟相关标准,就能享受市场经济待遇。

  夸大影响

  当前,欧盟不少国家经济不景气、社会矛盾突出,不少人把中国市场经济地位问题当成攻击对象,或夸大实际影响,或提出偏颇观点。

  一是认为如果欧盟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无异于单方面解除对中国的贸易防御,中国商品将充斥欧盟市场,冲击当地行业。

  陈新认为,即便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欧盟仍可以根据世贸组织规则进行正常的反倾销和反补贴调查,只不过在取证和确定倾销成本时操作更为复杂,反倾销税可能较低。

  值得注意的是,中欧贸易总额中,只有约2%的贸易产生一些摩擦。陈新说,当前在欧盟舆论中发声的只是少数群体,但媒体报道放大了其实际影响。相比之下,从中欧贸易中受益的大多数因为与此事直接关系不大,因而选择沉默。

  二是认为承认市场经济地位,只会让中国得利,受损的是欧盟利益。事实上,中欧贸易存在很强的互补性,如果中国出口到欧盟的零部件和原材料价格更低,当地企业也会从中受益。今年3月,欧盟贸易委员塞西莉亚·马尔姆斯特伦在讲话中公开承认这点,主张在决策前进行全面利弊分析。

  还有专家指出,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从长远角度来看,符合中欧贸易发展的趋势。对于欧盟来说,放弃贸易保护主义心态,更新陈旧观念,可以促进中欧贸易,最终获得更多利益。

  纠结心态

  针对欧洲议会决议,中方重申一贯立场,即根据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议定书第15条的规定,世贸组织成员应于2016年12月11日终止在对华反倾销调查中使用“替代国”做法。

  对于中方的要求,欧盟机构和成员国内部有着不同声音,一定程度上透露出欧盟纠结的心态:一方面不愿违反国际法规,但另一方面又不甘罢休,声言要进行所谓的“贸易防御”;一方面看到了中欧经贸合作的大局,但另一方面又想借助已有的歧视性规则,维持贸易保护主义做法。

  有专家预测,欧盟可能改变“替代国”做法,转而使用一种“混合搭配法”,即宣布某些中国企业或行业达到市场经济标准,而另一些“不达标”。对于“不达标”的企业或行业,欧盟继续使用“替代国”做法。

  (本版文字除署名外均据新华社)


浙江日报 经济 00009 被误读的“市场经济地位” 2016-06-01 1591930 2 2016年06月0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