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00016版:社会

浙江启动地名文化保护暨清理整治行动

留住老地名 让乡愁扎根

  记者从浙江省民政厅了解到,近日,浙江省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召开了加强地名文化保护暨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工作会议,全面启动地名文化保护和不规范地名清理整治行动,一些“大、洋、怪、重”地名将得到整治。该行动将持续到2017年6月底。

  清理“大、洋、怪、重”地名

  近年来,全国各地新地名层出不穷,“平安大道”取代“祭城路”,“土八路”取代“土桥”和“八公里路”,名为“曼哈顿”与“威尼斯”的小区扎堆出现……改名换名成为热潮,一些任性地名,更是话题十足。

  “我省‘任性’的地名不多,大多是未经批准的自取名称。”省民政厅区划地名处处长汪勇飞说,主要是一些楼盘为了销售需要,没有使用在地方民政部门报批的标准名字,而是用了“xx国际”、“xx世界”、“xx小镇”之类的名称。这些看上去很“时髦”的名字,往往都具有明显的山寨痕迹,容易让本地人别扭,外地人晕头转向。

  据介绍,此次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的重点是居民区、大型建筑物、街巷、道路、桥梁等地名中存在的“大、洋、怪、重”(刻意夸大、崇洋媚外、怪异难懂、重名同音)等不规范地名。对不符合地名命名原则、群众反映强烈的不规范地名,要督促相关单位或产权人进行更名;对有地无名的,要及时进行命名;对一地多名的,要确定一个标准地名或采取前缀等其他措施;对多地重名的,要通过更名或添加区域限制词等手段解决重名问题。对未按规定履行审批手续擅自命名、更名的,要按规定程序和要求补办命名更名审批手续。

  同时,加强对地名使用情况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在公共场合使用不规范地名的行为。重点清理整治地名标志、交通标志等公共标志,新闻、广告、广播等公共媒体,地图、工具书等公开出版物,公文、证件、车船机票等各类文书票证中使用非标准地名、使用不规范汉字书写地名、使用外文拼写地名等违反法规标准的现象。

  据了解,自去年以来,全省各级民政部门都在积极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截至目前,60%的县(市、区)已经完成地名普查的外业调查、资料收集、数据输入和数据转换等工作,半数以上已经基本完成普查阶段任务。目前,省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已经布置不规范地名的清理整治工作,发布了具体实施方案。各地正在摸底排查,接下来,将分步骤推进该项工作。

  留住地名“根”与“魂”

  省民政厅副厅长罗卫红表示,浙江历史悠久,人文荟萃,地名文化遗产众多。一个个闻名遐迩、底蕴深厚的美好地名,记录了浙江历史社会的发展历程,具有重要的文化传承价值。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一些地方在城镇开发建设、乡镇区划调整或村规模调整过程中,随意更改古镇名、古村名或古街名的现象时有发生。根据2014年全国发布的数据,自1986年以来,我国约6万个乡镇名称、40多万个建制村名被弃,浙江也不例外。近年来,我省年均新增地名4000多个,但同时,一些富有文化内涵的老地名也在逐步消失,令人痛惜。

  2012年,我省在修订《浙江省地名管理办法》时,明确把地名文化遗产内容纳入地名规划,确立了地名文化遗产保护的法律地位;要求通过多种载体广泛宣传地名文化,积极搭建地名文化活动平台,讲好浙江地名故事。

  近年来在编制地名规划和开展地名命名更名时,也有充分挖掘人文历史资源,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新地名中的积极尝试。据了解,今年初,杭州市就为主城区的51条道路和32座桥梁取了新名字,不是政府自己拍脑袋,而是让市民一起出主意。梦蝶街、紫箫巷、忆音路等一系列新地名,被称赞“既好听又有内涵”。

  “今后,一个街道,一个乡镇乃至一个村庄、一条街巷,要改名字没那么容易了,要经过提出申请、专家论证等一系列的程序。”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我省与全国同步开展专项整治工作,就是要保护地名文化,清理不规范地名,促进文化和旅游强省建设,留住体现中华文化“根”与“魂”的地名“乡愁梦”。


浙江日报 社会 00016 留住老地名 让乡愁扎根 2016-06-01 1592671 2 2016年06月01日 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