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胥落难地
不复旧时景
许金芳
时间好像被压缩了,40年弹指一挥间。“汪汪”叫的狗和满地跑的鸡鸭仿佛还是小时候的样子,可探出门的脸却已不是当初的人。虽然离开家乡长兴夹浦无胥村已有二三十年,但每次回去我都喜欢在村子里走走看看,企图寻找那些逝去的岁月。
无胥村有上无胥、下无胥两个自然村,村名的由来与春秋楚国大夫伍子胥逃难有关。从下无胥的老路走过新104国道便是上无胥的地盘,一条能单车通行的水泥路通到土地庙。田畈中原有一块露出地面饭桌大的连根石,那时大家都叫它“打狗石”,相传是伍子胥过村时打狗落下的。
公元前522年伍子胥逃出楚国后,一心想投奔吴国,经过陈国后(今河南省淮阳县城),还必须要走楚国边境的昭关(今安徽省含山县境内)。在东皋公和皇甫讷的帮助下,他终于逃出昭关。但为了摆脱尾随的追兵,同时又防备楚兵在前路拦截,所以决定不直接奔向吴国都城梅里,而是绕道越国进入长兴境内。
相传伍子胥到达长兴已是夜半时辰。伸手不见五指,风呼呼地叫,荒郊野外,后面追兵的火把星星点点,伍子胥如丧家之犬。渔人的小木屋里传出了忽影忽现的亮光和狗叫,伍子胥捡起一块石头向吠犬扔去,石头正中狗的脑门,落地生根。“打狗石”的传说由此而来。
平地上凭空长出的这块“打狗石”,是我们一帮小伙伴经常玩耍的地方。飞纸牌、打玻璃弹子、捉迷藏,几乎天天要在“打狗石”上闹。斗转星移,打狗石已经湮灭在历史的尘埃里。现在田畈没有了,土地庙四周建起了新楼房,“打狗石”据说被炸毁了,再也找不到了。
而在我们经常玩耍的浣纱溪上,“横躺”着一座浣东桥,2010年被列为长兴县文物保护单位。桥为单孔石拱,弧形,长四丈八尺,净跨一丈八尺,上下有石阶,东西两侧桥台皆有楹联。桥南堍有碑文记载民国甲寅年(1914年)冬月重建时乡民的捐赠碑文。远望如虹卧波,气势非凡,为村里的标志性建筑。
相传伍子胥经过这里逃往吴国,当他们经过一条小河时,发现河边有个年轻村妇在水边浣纱。伍子胥向她问路并叮咛:“如果有追兵来到这里,问你有否见到伍子胥经过这里时,请你对他们说,此处无子胥,无子胥!”没过多久,追兵就赶到了这里,官兵向村妇打听:“有没有看见伍子胥从此路经过?”浣纱女答复说:“此处无胥,无胥!” 从此以后,人们就把浣纱溪中建筑的堰坝称为“无胥堰”,浣纱溪上下的两个村统称为“无胥村”,上游的叫“上无胥”,下游的叫“下无胥”。
现今浣东桥东几米处已新建起了可通汽车的平桥,取名下无胥桥。浣东桥已很少有人走动,桥面和两侧杂草野树丛生,基本完成了通行的历史使命。在时光的冲刷下,桥上热闹的场景成了遥远的追忆,桥北的黄杨树被四周的楼房围困着,样子颇像一位风烛残年孤守陋居的老人,不然,当漂泊他乡的游子归来时,连个定位的参照物都难寻到,如同迁徙的燕子找不到窝一样。
倚在老态苍凉的浣东桥上,我抚摸着桥顶的莲花石纹图案,一股触手可及的沧桑直抵心田。日月轮回,逝者如斯,怅望蓝天,“人生代代无穷已”,无胥村换了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