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日报 数字报纸


f0045版:2016高校报考指南

那些与“温肯”一起成长的日子

  那些与“温肯”一起成长的日子

  温州肯恩大学 张一能

  随着周云蓬、万晓利、小河三人的歌声停止,2016温州城市大会落幕了,在会场大厅里,听到旁边的人说:“终于结束了。”“我们,也要毕业了”听到郑大为的这句感叹,我恍然发现我在温肯三年了。自我介绍一下,我是张一能,温州肯恩大学大三的学生。我曾经是一个心很大的人,做事情不会考虑很多,以致于高考考完了才发现自己对大学了解的真得很少。知道的大学全都分数不够线,可以报考的大学从来没听过。分数不算低,踩过了重点线还多了有几分,可是分数也不算高,加上有着一颗不安分的心,所以填志愿的时候前面的四个学校几乎是沿着中国地图的外围找的,然后最后一个空额给了当时看来是一个很不常规的大学,温州肯恩大学。说它不常规,是因为这是一所中美合办的大学。即使到今天,中外合作大学也就屈指可数的几所。

  “让我们一起去涂鸦吧”

  学校很新,作为一所中外合作大学,今年才刚有第一届毕业生,校园的整体建筑现在也只完成了一部分,但是温肯的每一个人,对学校里的一草一木都是有着自己的感情。2013年9月入学,温肯刚从别的学校借的教学楼搬到自己的校区,学校里除了几栋主体的教学楼,别无他物,就连校园里的路当时都是泥泞的,用我室友的话来说:“你张嘴就吃土”。而三年下来,温肯已然脱胎换骨,摇身变成了别人口中的“人家的大学”,在学校的建设中,每个人都是参与者之一,一起在墙上涂鸦,一起给寝室楼起名字。还记得在大一的时候,有动漫社的成员说,学校里的井盖这么多,千篇一律这么枯燥,能不能我们一起去涂鸦创作啊。这一时兴起的提议受到校方支持,现在进入校园还能看到大片的几何涂鸦,地上的一个个卡通井盖,而学校的一些斜坡甚至被画成了有3D效果的瀑布。

  今年夏天,我们学校有了第一届毕业生,不到两百人。但是其中百分之七十几的学长学姐选择了读研,剩下的早在三四月份几乎全都拿到了工作的offer,欣喜于这样的一个结果的同时我也在思考,为什么温肯这样一个初生的大学,能有这么多人走向国外如芝加哥大学、哥伦比亚大学这样的名校。我想,和能够参与学校的建设之中这样的独特经历所给我们带来的成长是分不开的。

  “给我一份最差的作业”

  在温肯这个美式大学,平时上的课并不多,平均下来一周会有15个小时左右的课堂时间,相比于高中动辄一天15节课来说,可以说是非常的少。但这并不意味着学业压力的降低,在温肯,每一个小时的课堂时间对应的都是课后三个小时的自主学习,而大多都要求小组合作完成。这些课后完成的一个个小组作业项目与你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往往决定了你期末的分数。

  教授在这个大学里扮演着一个双面角色,严谨教学同时却又平易随和。每个教授在学期初都会告诉大家他的办公室时间,要求大家在这些时间段去办公室找他,可以是学业上的问题,也可以是关于个人生涯规划的讨论,甚至只是去闲聊,教授们始终坚信只有互相熟悉,才能更好地传授知识。也遇到过几个教授强迫自己在开学初的前两节课或者三节课记住班里所有学生的名字,并都对上号,如果没能达成目标,可能还会玩一些小游戏“惩罚”自己。但在一些方面教授们却都有着自己的原则,大概在几个月前大三一次金融考试中,有不同班级间的考生互相泄露了考试题型,教授以及商学院在知道后直接进行了严肃处理并全体重考,在写论文写报告时如果任何引用的内容没有以正确的格式加引号注脚来源等信息,则会直接被视为抄袭,而只要涉及抄袭了,那注定是0分。我大一的时候英语老师Lina曾给过我们一个特殊的作业,“最差的作业”。她要求我们以小组形式,给她做一个我们认为的最差的课堂展示。有的同学在做的时候故意声音细不可闻,有的背对着大家演讲,我当时是借来了假发,带着假发上完了这节课。结束后Lina和我们说:“你们理解得都很不错,展示得一个比一个差,那以后希望这些再也不要出现在我的课堂上。”

  Critical thinking(批判性思维),creative thinking(创造性思维)在教授口中真得是被说到烂的词语。记得上人文选修的历史课时老师说,我其实给你们上的不是历史课,选修课我一个学期能教给你们的东西很少,我教给你们的是思维方式,只是内容涉及了点历史知识罢了。我受此影响颇深,以致于在参加大学生六级考试的时候,看到作文题目是,为什么不要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当时我冒出来的第一个想法是,这个不能一概而论,有的时候面对困境我们就是需要孤注一掷、背水一战的心态。回过头来才发现,这样的思维方式不仅被写在教学楼的墙上,也已经印在我脑海里了。

  “你的大学生活,不能止于课堂”

  “你的大学,不应该止于课堂,否则你继续回去读高中就是了。”我大一的时候犹豫于该不该去参加商业策划比赛,当时我的教授Lina和我说了这句话。我的大学,已经过去了四分之三,三年里除了学习之外,我尝试了各种各样的角色。

  我是温肯第一家学生自主创业经营的咖啡店的老板。在2014年商学院的一些教授提出了“Shark tank” 商业策划比赛,我们团队获得了比赛的第一名,也获得了一个在学校进行自主商业运营实践的机会,我们选择开一家咖啡店。我们自己学习布置装饰,购买吧台,挑选设备,学习制作,员工培训。一步步从只知道雀巢速溶、星巴克,到现在自己能做六七种咖啡,从团队六个人到现在店里三十多个兼职店员。在学校的支持下一路跌跌撞撞却从未停止。

  我是温肯学生会的第二任执行副主席。大一在当时的学术副校长鼓励下我参加了学生会,结果一做就是三年,这三年我主要做的都是学生权益工作,顾名思义,帮大家维护权益。除了日常收集并帮助同学们处理在学习以及生活中遇到的大小问题的同时,我们每个学期还有与校方领导的座谈会,我们会在收集并筛选近期大家遇到的比较严重且有共性的问题后,邀请校领导邀请学生代表,约时间在会议室见面,面对面地解决大家最关心的问题。

  我与几个不同年级的朋友做了WIN演说平台。WIN始于2014年11月,类似于Ted talk,我们立足于温州,为温州及周边市民引进各行业具有影响力的优质演说资源,5月22日,至今最大一次规模的WIN演说在铂尔曼酒店落下帷幕,在这场WIN开始前的三天内,我们核心主创团队吃住都在会场,三天总共睡眠时间不超过10个小时。这样高强度的工作,除了最后看到活动成功时的喜悦,最多的还是对于责任以及团队合作新的理解,团队里的小二说,“我在现场做导演的时候,就像是开着一架大客机,载着几百号人在高空飞行。稍不留神就会坠机,一直到活动结束了,紧绷的神经才松下来。”

  在平衡好学习与实践的同时,我们更是这个学校的主人,我们不仅是来读大学的,还是一起来创建这个大学的,这样的四年大学经历带给我的思维方式、实践机会,以后都将成为我继续成长的助力。当初那个因为自己心大而做的不常规的选择,也带给了我不常规的收获,期待在温肯的最后一年能有幸遇到优秀的你们。


浙江日报 2016高校报考指南 f0045 那些与“温肯”一起成长的日子 2016-05-31 浙江日报2016-05-3100004;浙江日报2016-05-3100005;浙江日报2016-05-3100007;浙江日报2016-05-3100008 2 2016年05月31日 星期二